苏轼:山色空濛雨亦奇【有声植物园15030】

苏轼:山色空濛雨亦奇【有声植物园15030】

2015-08-26    09'08''

主播: 黑豹工社

542 29

介绍:
(BGM:苏堤春晓) 苏轼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文学家,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他在杭州任职期间,对西湖的景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对西湖并未疏浚。直到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再度来杭,任杭州知州时,才开始对西湖进行真正的治理,包括疏浚西湖、造堰闸、复修六井等。他的诗文中,以西湖为题材者甚多,脍炙人口。他对西湖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直到今天,西湖上依然留有他的足迹。 他在任时曾疏浚西湖,并且营建苏堤柳树景观。苏堤,又叫“苏公堤”,是元祐六年杭州知州林希作匾亲题,意在纪念苏东坡的政绩。苏东坡于元祐四年来杭时堆筑苏堤。当时西湖被水草淤泥所堵塞,差不多已经成为田地,苏轼上书皇帝要求疏浚西湖,并亲自带领数万民众疏浚西湖,把挖掘的淤泥筑成长堤,并在堤上种植木芙蓉和垂柳,形成春季垂柳如烟、秋季木芙蓉花灿烂如霞的景观。据《西湖志》记载:“苏轼发动数万民工,除葑田……筑长堤,贯串西湖南北,植芙蓉、杨柳于堤上,望之如图画。” 苏堤是苏轼的得意之作,曾作诗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烟空”,自豪感油然而生。苏堤全长2.8里,堤上有跨虹、东浦、压堤、望山、锁澜、映波六座石拱桥。南宋年间,沿堤兴建亭台楼阁,开始种植桃花,与柳交相辉映,游人商贩川流不息,《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清明,苏堤一带,桃柳阴浓,红翠间错,走索、骠骑……”宋代西湖十景“苏堤春晓”和元代钱塘十景“六桥烟柳”描绘的都是苏堤上的柳树景观,柳喜栽水边,枝条轻柔下垂,叶色翠绿,再加之间植花木以及西湖烟波的衬托融合,形成如诗如画的西湖春景图。 除了苏堤,三潭印月的三潭小石塔也是苏轼在疏浚西湖时所筑,目的在于限制水生植物的生长范围,以保持湖水的清澈透明。《西湖志》载:“著令塔以内,不许侵为菱荡。” 这是西湖历史上首次对水生植物范围进行控制,避免了没有水生植物应用的单调,也保证了水质的清澈以形成优美的植物倒影. 此外,苏轼和蜡梅也有直接的关系,蜡梅这一植物名,为苏轼和黄庭坚命名,因其花色似黄 蜡而得名蜡梅,古代,没有蜡梅花名,蜡梅也叫梅花,与梅花混淆。直到苏轼将蜡梅与梅花区别,才有蜡梅之称。王世懋mao《学圃余疏》云:“考蜡梅原名黄梅,故王安国熙宁间尚咏黄梅。至元佑间,苏、黄命为蜡梅。人言腊时开故名蜡梅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蜡梅的蜡字是蜡烛的蜡,而不是腊月的腊的原因。 苏轼喜爱蜡梅,北宋时期,西湖万松岭有蜡梅林,寒冬花开苏轼常去观花并留有诗篇《蜡梅一首赠赵景兄》:“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醉中不觉度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此间风物属诗人,我老不饮当付君。君行适吴我适越,笑指西湖作衣钵。” 苏轼一生还创作了许多以西湖为题材的诗文,脍炙人口。苏轼对杭州有留恋之情,“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故山归无家,欲买西湖邻。”来杭任职两次,写作了许多咏唱西湖风景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等。“西湖天下景,游者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这些诗句中无不透露出他对西湖景色的赞扬及喜爱之情。 从他西湖诗词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当时的西湖植物景观: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 “渔人收筒未及晓,船过惟有菰蒲声。”“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 (《夜泛西湖五绝》)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开运盐河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僧 清顺》)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 香荷遍野,菰蒲无边,这就是当时西湖最真实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