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会穿衣服的人,都有一堆买错的衣服,成功也一样
原创 2016-01-08 刘主编 刘主编
之前微信里有人希望我给大家讲讲写作,我就拉了个群,讲了三次课。我自己觉得我的课是有价值的,所以每次课都是收费的,来的人还不少。
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人都可以分享有价值的知识,于是,我就做了一个微职场课程平台,约老师、专家,像我一样认真的准备,给大家讲课。
这个事听起来挺简单的吧,但操作起来无比复杂。
首先,人多了,每个人都会问你,这个课讲什么的啊,什么时候讲,怎么讲,老师在哪,讲多久。我恨不得大吼一声,“这些课程通知里不都有吗?为什么不能看了再问呢?”
然后,就有各种技术问题,什么加群失败了,什么邀请了没看到了,什么验证信息了,什么需要绑定银行卡了等等。
再然后,就是各种不好控制,一碗汤,有人说咸了,有人说淡了,有人说热了,有人说冷了,有人爱吃辣,有人爱吃不辣。
课程收费是1块钱,这个价格是我自己讲课的几十分之一。而我的准备是过去的好几倍,请老师,请助教,准备材料,预热,联系物流,维持秩序……
我想着,这么好的东西报名的人肯定二话不说挤破头吧。
负责报名的助教说,加微信的人挺多,加了人就不见了。
课程助教说,大家有一堆的问题,每个解释起来都很费时间。有一天中午,为了解答三个人的问题,她都没赶上吃饭。最后这三个人都报名了,给了三块钱。
我们这个课没有什么附加条款,一块钱就是一块钱。但挣三块钱要搭进去十块钱和一个中午,我们图什么呢?
助教跟我讨论,刘老师,咱们这样做真的对吗?
这个场景让我想起之前的一个朋友小谷。
大家公认小谷是我们朋友里最会买衣服的。他的衣服每一件都合体,款式颜色搭配的也好。
我问他,你怎么那么会买衣服呢?是不是看过什么服装杂志推荐。
他说没有。
我说,那你学过什么课程吗?为啥审美就是比别人好一点呢?
他笑了,说改天你去我家做客,我告诉你。
这不久,我还真去了他家。他拉开衣柜门,我看到一柜子的衣服,但这些衣服我都没见他穿过。
“每一个会买衣服的人,都有一堆买错的衣服。”
我一时没理解。
“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是错,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什么是对!!”
我当时就觉得,这道理太牛了。
没有穿过失败的衣服,就不会穿出好看的风格。
我听过蘑菇街创始人的一个演讲,他说他刚创业的时候,论坛里没有人,他每天就扮成女用户,在里头跟其他人聊天。
因为聊天能让冷清的论坛热闹一些,也因为聊天他知道大家喜欢什么,哪些他做的还不够好。
这样的例子滴滴打车也有。程维说,他们刚推出这个软件的时候,司机说什么都不装,他们就发动自己人假装路人甲,用软件叫车,上了车就跟司机套近乎,“哎,这个软件真好用啊,你咋那么有眼光”。
一天下来,大部分的单,都是他们这些人在路上跑来跑去。
台湾王品的戴胜义,创业了九次,分别是,ㄅㄧㄅㄧ乐园、阿拉丁乐园、呼啦乐园、嘟嘟乐园、台湾金氏世界纪录博物馆、一品肉粽餐饮、全国牛排馆、外蒙古全羊餐厅。
而且这前五次都跟餐饮没关系。
我在台北见过戴胜义两三次,他说当时失败对他打击也很大,但当他想到国父孙中山革命了11次才成功,他就很欣慰。
“我还没到11次呢!”
我跟助教说,我也没有什么好办法,那我们就用更笨一点的办法吧。
我们一个个的跟用户解释,他不回复,我们就多问几遍。
甚至我们开放课程平台,我们设置了一个主编大群,每周做分享。
而且,免费!
我有两个要求,第一,免费不意味着可以做的差。免费课程我们也做预告、预热、总结。第二,免费课程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真正免费,也不想着在这些人身上赚钱。
我们设置了更多的助教,有新人指导员,有秩序官,有课题员。
我看了看荷包,大概即便这些全错了,我也还赔得起。
吃碗面的钱还是有的,这就比王品的戴胜义不知道好多少倍了。当时他的游乐园亏损,每个月要偿债100万。
“每天我最高兴的时间,就是下午3点31分(表示当天支票过关了),直到晚上12点之前都非常快乐,但一过12点,我又开始烦恼:隔天该如何筹钱过关?”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总希望能想出来一个方法,一招鲜吃遍天。
有没有这样的聪明人呢?当然是有的。靠一个想法和一点运气赚钱的人也的确不少。
但以我的经历来看,大部分人的成功只能靠努力,你多努力一点,你成功的希望就大一点,这个道理说起来俗烂,但是却永远正确。
好多人说,你这说的不对,方向比努力重要,方法比态度重要,找错了方向越努力越错。
只是聪明人,我想问,茫茫人海,到底谁能知道什么是对的方向?
或者如果非要等到想明白方向,那可能早就没有机会了吧。
1932年6月,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的胡适有一篇致毕业生的文章:《功不唐捐——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
“功不唐捐”原文出自《法华经》,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没有努力会白白浪费”。
80多年过去了,这句话对现在的大学生,对现在的创业者,对我,同样有激励作用。
每一个会穿衣服的人,都有一堆买错的衣服;每一个绝世大画家,都有一堆失败的作品;每一个靠努力才能有点成绩的人,都有一堆走过的弯路。
这些挫败和失误都不能叫失败,而是那些“不会被白白浪费的努力”。
所谓“功不唐捐”,就是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成功,绝不是因为我们更聪明,而是我们试的错比别人多。
文:刘主编
图:取自网络,戴胜义新书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