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我俩如何当父母》
序 言
为人夫为人父后,面对家庭关系、面对孩子的成长已然成为了我们夫妻俩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生在21世纪的中国,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化,亲子等西方教育孩子的名词越来越挂在口上,面对孩子成长,面对教育改革中的阵痛,焦虑的我俩看到中国父母们有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的、有回归读四书五经的、有全盘接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各种想法与思潮不一而足,同时所有这些最后又都归结到要让孩子好这一个点上,但怎样才是对孩子好?我俩发现的是当下的国人却又基本上都聚焦到了好的生活条件和丰富的物质生活上,孩子的心理健康反而被忽略或不知该如何去疏导和影响。
面对孩子的教育,每个人都会讲出“一堆”想法,但就教子与亲子两者来说,我俩发现,当前国内亲子教育凡是涉及到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方面多是采用西方的理论和技术,很多的课程中所讲授的大都是西方心理学理论支持下的养育理念的集中体现,这些课程在实践中往往是爸爸妈妈在课堂上听的热血沸腾,可一回到家就立刻被打回原形。作为有五千年文化背景的中国人学习西方亲子理论往往是“术”上好使,而在“道”上冲突,特别是中国古人讲教子,在近代西方讲亲子,教子与亲子就差一个字,但是内涵上却有很大的不同,表里很难统一,换句话说,就是西方亲子方法和东方教子理念是有不一致存在的。
面对目前社会存在的育儿焦虑症和担心孩子未来不幸福恐惧症的情况,很多教育机构纷纷引入很多国外的教育理念与课程,这对缓解育儿压力和家庭关系成长中都产生了很大的效果,同时我俩也看到,西方育儿理念的产生的环境是人生”原罪”为基础信仰的社会,其育儿理念往往或多或少都会带有一些基督教和天主教信仰的影子,作为中国人,一个在“人之初、性本善”为引导下的承袭着五千年历史熏染的中国人,不可能不带有历史传承的基因,况且我们文化中的教子与家训也是有着辉煌的成功案例,按照中国教子理念也养育出了万千优秀的人才。面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即便没有更多的学习,但在家庭教育中长辈的潜移默化也还是存在的,因此只要秉持着谦虚的态度,在中华大地上中西文化兼容并包,把中国文化精华与西方现代育儿教子技术相结合定会产生出更大的效用。为着这个目的,我俩有了一个基本的分工,就是写主要由我来负责,当然夫妻间的讨论、甚争执也在为写提供很多鲜活的成分,然后在实践中再彼此不断修正和提升。
我平时就喜读《道德经》这一中国本土产生的经典,深感国人的血液中早已深深铭刻下其所诠释的痕迹,如何从中获得启迪,或将其中智慧发挥一二于亲子,那么也算是对中国古文化的传承尽了点力。
《道德经》五千言,精炼、生动,其理、其义、其解释的研究和“我注老子”的著作数不胜数。《道德经》中的智与慧就如织物中的经线与纬线一样组成的网笼罩着中国人,中国人的基因里一定早已种下了前辈智者的密码,并一直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方式在影响和指引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在家庭教子上,特别是教育或引导子女的行为规范上,一定有先贤遗传下来的影响,就此探寻一番,并知道当下,绝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对个人成长也会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2013年10月9日,我发愿用一年的时间把我们在养育孩子、营造家庭和自我成长的感悟写下来,将12年的育儿经历、15年的婚姻生活和40年的生活经历融合在一起,为千万和我俩一样在孩子养育和个人成长的同龄人提供一个样本,提供一点理论“武器”,让经典为我所用,让经典传承下去。因为我俩确信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沉淀下来的东西一定有他存在的价值和理由,对这个价值的挖掘,是有意义的。这也是我俩从原典学习并向中国传统文化致敬的一种方式。
这本小册子采用的《道德经》底本是陈鼓应先生参照简帛本最新修订《老子今注今译》版(商务印书馆 2009年11月北京第8次印刷),之所以采取这个本子的原因,是我认同考古学家发现并认定的1993年郭店村战国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其中甲本可能是目前最接近老子祖本的事实。从年代上讲,甲本记载的距离老耽骑牛出走留下的原文相距可能仅百余年,这也是迄今为止可能少有后人加工的本子,而陈鼓应先生译注的这个本子也就可能是最接近楚简甲本的完整本,因此这个本子更符合先哲老子的原意。写作中,我不考据,一是水平不够,二是陈鼓应先生的注释本已足够我学习《道德经》中字词句的含义。
写作结构上按《道德经》81章按序排列,每一章都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原文],以陈鼓应先生的本子为底本。第二部分[句读学习],以写作学习的阶段对文中字句的个人理解和对《道德经》中字句的阐释为内容。第三部分[意译],以个人观点从家庭营造为视角的白话翻译。第四部分[生活感悟],以家庭中亲密关系、亲子教育、个人成长和家庭内关系为线索展现《道德经》的应用和影响。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对《道德经》都可以解读,这正是《道德经》魅力所在,在家庭教育中的体会依然如此,所以我学习中的视角完全是家人、亲密关系、亲子教育和与家庭成员在互动上的考虑。
[句读学习]中,对《道德经》的注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而足,我只是凭个人主观和有限的个人经历选择了能够贴近亲子教育之意择其中重要的做一解读,绝不是说老子五千言的原意就本当如此,同时有一点可以放心的是老子作为中国智慧之源,能够在政治、经济、文化、战略和教育等领域都有借鉴所反映出的根本就是万法同源,这其中的道理是相通的,只是在运用的展示途径不同而已,因此在注释上的选择难免挂一漏万,贻笑坊间,但是并不影响老子智慧在亲子教育方面的应用。
[意译]中采用的是非常主观的写法,同时也是专门针对家庭中亲子教育等这个层面,对《道德经》句读进行了白话翻译。从我看到的老子白话译文上,将老子学说应用于不同领域,则白话也就有了不同领域的特色,诸如将老子用于军事战略,则白话中多有军事术语;用于外交捭阖,则白话中多有政治理念;用于健康养生,则白话中多有中医知识等等,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老子作为智慧之源是当之无愧的,这也正是老子在处理涉及人或人生,乃至“国生”等在道理上互通的原因,同时这也是老子历千年不衰的真谛。
这里特别说明的是,[意译]中的“道”,我大部分是界定或者特指家庭关系营造之道,“天下”特指社会与家庭,把“圣人”特指为父母,把“民”特指为孩子。这样的表述显然与《道德经》是极为不符的,同时我以为读经不能停留在过去的角度,中国思想不读经不可能懂,但仅是因循守旧而不顾时代发展的读经,也没有太大的益处。我不否认《道德经》的历史意境,这些意义本来就是学习《道德经》的必由之路,但只有通过先哲的智慧,让时有迷茫的生活有一个明确的标杆,这样才能将《道德经》里面的智慧发扬光大并为我所用,否则学经读经就会使人成为书呆子,就是纯属浪费时间了。
[生活感悟]基本上是站在家庭的角度就事论事,和在与孩子一起成长中,我内心面对生活中失败的焦躁与成功的喜悦等心理活动的自我觉察。由于在沙龙和美珍生命教育研究咨询中心里接触了很多亲子教育和自我成长的理念,我从中悟到生活中更多的其实是遇事说事,逢难克难的平淡。而这平淡,我理解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间流逝,把这个流逝界定为成长也许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当我把这些记录下来,一则,可以讲这成长的痕迹留存下来,另一则,可以让能看到这本小册子的人也有所启迪。当有不同看法时,让我们回到原典,定会有心心相惜的共鸣,我以为这才是真正可以把古人先贤的智慧得以继承和发扬的正途。
践行经典只是能善用于其精髓在现实生活中,能更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引领我们走向快乐幸福,这也是经典留存于世的价值所在。能够吸纳五千年文明之花的芬芳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感觉。四十年所感所悟,是成长,这种成长的觉察,特别是加入亲子后又多了一份担当和牺牲,又有了新的喜怒哀乐,更加考验着自我成长的效果。
中国古建筑讲究《营造法式》,房子怎样建的结实和美观一定要按照营建的规则来,按照这个规则,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一批建筑杰作。中国人家庭观念很重,讲究家和万事兴,将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作为个人成长的路径,为了这个目标,自古就有家训的传承,也造就了无数在各行各业都有所贡献的人物。人与建筑看来按照一定的规则和一定的辄印也是能够达到一个可见的结果的。
将与孩子在一起的人生意义放大到最大,可能是为人母,为人父的人生之旅最大的收获。人事成败转头空,好的让他传承下去,不好的让他记下警醒后人。对我而言让孩子带着这份记录,将中国灿烂的文化和一个坚强、乐观、自立的“大人”的心态走向他的人生深处,从私心的角度上讲,也算立言、立德、立行,也可以做到“不朽”了吧。最后,教子也罢,亲子也罢,这种在亲疏之间并最终要温柔的相离中的关系中,让我能够体会到真正到达人生彼岸的快意。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够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这种经典中的长生将我命融于天地间,激荡发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