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斓志》52 一生功业:策论奏议及诏诰

《斑斓志》52 一生功业:策论奏议及诏诰

2023-04-13    09'29''

主播: 晨读者

233 2

介绍:
有些现代读者也许不会在意诗人的另一类文字:诗词文章之外的“公文”。它们是那些代拟文字、为政期间面向朝廷写下的文字、求仕旅途上留下的一些心志。这些文字是苏东坡作为一个“人臣”所留下来的。孔子有“君子不器”之说,强调真正意义上的“君子”须拥有更完美更理想的人格,不仅仅要有执行力,还要有创造力;不能只是满足于做一个好使善用的工具,而是具备个人的发现力和能动性,总之应该是一个相当主动的生命。这种说法好像与他的“述而不作”相抵触,其实不然,那不过是孔子用作变革的口实和由头,是防御用的伪装。在提倡“克己复礼”的时候,他强调自己没有什么“发挥”和“创造”,而只是因袭周公之礼,实际上当然不会如此。孔子貌似一个“器具”,一个因循守旧的执行者,实际上却是一个藏有刀锋的进击者。“复礼”意味着一场大胆的变革,这变革的锋芒与步骤,假以时日就会一点点显露出来。清晰、深厚、沉雄如孔子者,当然不会那么平庸老实。比如说他上任司寇仅仅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是何等迅捷的出击。后来苏东坡调侃孔子的这一行动,说他之所以那么迅疾地除掉政敌,是因为自料在任时间可能极为短促,如不快些动手就来不及了。 怎样做一个“君子”,是否成为一个好的“器”,这肯定是缠住古往今来所有从政者的一个严肃命题。“君子不器”是不可能的,一旦为“器”,则必为“大器”。从这个角度看,苏东坡在朝期间代朝廷拟写的许多诏诰,更有科举和为政时期所写下的那些策论与奏议,我们读来会深深地沉浸其间,并且一再地发出惊叹。这其中埋藏了那么多智慧,有如此充沛的热情、不可更移的治理意志。即便是那些代拟的文字,它们虽有体制的规范,但仍然也还有个人的文辞风格和意志空间。作为有法定约束力的敕令,当然是极为迅捷和有效的,所以代制文字的重要性自不待言。连同口宣、批答、祭文、歌辞等,无不留下诗人的才情与风貌。那眉宇间的神情、口吻和声气,都时常袒露,一如诗人的其他文字,具有难掩的文采、机趣和利落,甚至有饱满的情感。它们借以皇上的口吻,吐露的是人性的温暖,一些心曲显得格外动人,散发出迷人魅力。苏东坡的志趣和理想都掩于其间,借力远播。除了少数人知道这其中的微妙之外,朝廷之下是少有察觉的。 这些代制文字,有许多在第二次大迫害时被恶僚们拿来推敲问罪,可见文字狱无所不用其极。有人说这些文字是“谤讪先朝”,要求朝廷给予最严厉的惩治。由此反观,足可见苏东坡执笔时彰显的个性和气概,仍然存留其间。这些文字具有一种不可泯灭的价值,今天的人当一一鉴别,不可一律视为官样文章。试想,如果届时换了他人捉刀,不仅文气会变,内容也将大有差异。 人们历来瞩目的是他的一些虚构文字,特别是诗词文赋,对那些相对艰涩的公文都有所疏忽,很少论及。但这些另类文字是直接裸露的思想和主张,它们的主要价值不在审美,而在其他。我们要从这些文字当中寻找一条理路,尝试接通昨天和今天,还有未来。这样的一种重大功用和使用,难道不足以吸引后人吗?从这些缜密的记录中,我们能够感受另一个苏东坡,想象他是如何在两种文字之间自如地游走腾挪,二者关系又到底如何。哪个为本、哪个为末、哪个属于中心、哪个属于边缘?这些文字究竟是诗的对立物,还是它的衍生品?是它的统一体、它内藏的某些更坚实的部分? 如果说苏东坡笔下的这些策论和诏诰,是同类文字中最有文采的,可能谁都不会怀疑。 那时诗人正值青壮,就文章历练和整个经历来看,已经到了厚积薄发之期。在其他人那里,这还是一个初始和发端的阶段,而苏东坡完全不是如此。这与他的家学、与父辈的影响有关。在“堂前万卷书”里畅游的少年,经过严格的训练和学习,已经是一个成熟的胸有成竹的为政之才了。他的那些策论立论精当,理性通透,文势浩,文气正,文意远,文思周,充满了远见卓识。只可惜,它们没有像他的诗文一样,在现代人这里得到深刻的解读和认知。 在芜杂的网络时代,在声色犬马、娱乐甚嚣尘上的时刻,苏东坡的这一类文字离我们更加遥远。它们非但不能化为最好的引鉴,反而成为一些陌生的堆积。我们宁可援引一些虚浮的大言,也不愿接近那些掷地有声的思辨。今天看,这些篇章的确有政治家的长远洞悉,也是少有书生意气的道德家言。它们实际上应该与其诗文共同宝藏,就某一方面的价值论,甚至更高。面对现实和历史,它们辩证、恳切,而且庄正,虽然难以流布,却有无法遮掩的夺目光彩。 我们更多地将苏东坡视为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而非一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尤其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这是认识的误区。他的诗文得到推崇和流传,是因为作为艺术而更少争议。一旦涉及社会治理、政治和文化价值取向,就一定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成为晦涩生僻的部分。而苏东坡恰恰是在洞见和思辨中,展现了独特的价值。这对于一个文明深厚的古老民族来说,当是最可引鉴的宝贵财富;就某一方面论,可能比那些诗词和文赋还要重要。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今天耐心通读这些文字,将它们一一还原,就会在数字时代的文字沙尘暴里化为一处处绿洲,让我们享受难得的风景。我们还会发现,在不断更迭的人类历史中,有一些常理总是接近甚至是不变的。 忧患常在,兴衰有故,客观环境的置换引起了人性的无尽演化。我们如何对待这演化、这时代,当是一个至大至深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