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小玲 叶风 麒羽 剪辑制作:麒羽 封面设计:麒羽 文案:叶风
刘以鬯先生将自己的作品分为两类:一类娱人,煮字疗饥,作稻粱谋;一类娱己,坚守本心,探求内在与真实。一切有精神向往的人,大抵如此。
本期的主题人物——张文森,是“森系”的小玲的心头好。这位只在二十世纪最后几年发过两张唱片的台湾歌手,原本不在麒导与我的“射程”之内,我俩录这期节目,也就多少有点“陪太子读书”的意味。也正因此,三人锵锵,由张文森聊开去,音乐、文学、电影、广播、两岸,乃至保钓运动,放言无忌,咳唾随风,未忍抛掷。
我们今天熟识的很多殿堂级歌手,都是现代唱片工业的终极胜利者。他们就像露出水面的巍巍冰山,水面之下,则是无数“消失的他/她”。“消失”并非没有来过,只要“来过”,就有意义。
具体到张文森,他有志向,有态度(本可沾巨星之光而不愿,也是本期彩蛋之一!),有才华,创作与歌唱能力俱佳,甚至可以从他的歌声离析出罗纮武、伍佰、黄舒骏、梁文福等似曾相识的成分,先后发行唱片的新力与滚石,也都是大名鼎鼎的行业翘楚,还最先唱过一首后来大火的歌(本期又一个彩蛋!)。何以仍是反响平平?甚至连一些资深歌迷都闻者寥寥。你当然可以说,他这两张专辑本身就不是当红的歌路,或者相对不够精粹,高不高、低不低的,甚至出唱片的时机就不对。
唱片工业,顾名思义,既然是工业,当然讲求效率,不能不计成本。也许他再出几张唱片,这一切就都会改观,叫好又叫座,退一步,即便不叫座,叫好也成啊,留下几张名垂青史的经典,供后世少数知音膜拜。可惜,唱片工业不太可能给他这个试错的机会。
换个角度,张文森的这两张专辑,以及张文森本人,都可以是我们更深刻地解析过往的中文流行音乐的范例。优点与缺点、讲究与将就、惊喜与无奈,交织纠缠。个人在唱片工业乃至大时代面前,是非常无力的。麒导藉此对摇滚歌手的创作方式及其唱片制作模式,进行了一番深入浅出的解析,听众自当别有会心。
如果因为节目的机缘,进而听他专辑,甚至如小玲一般,一听倾心,固所愿也;如果对专辑之外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产生兴趣,更觉欣慰。
作为眷村小孩,经历了这半个多世纪的宝岛岁月、两岸风云,尤其是亲历了歌坛的黄金时代、台前幕后,张文森的音乐人生、家国情怀,比他的专辑对我更有吸引力。希望真有那么一天,张老师来内地走走,我们有机会聚首畅聊,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生本来就不止音乐。
节目中,我聊到初抵宝岛,在桃源开往台北的机场大巴上,初见窗外台北的天空,像接头对暗号一般,冲着同车的朋友轻声喊着“王芷蕾”。这一幕,至今思之仍感动不已。张文森的歌,张文森的音乐人生,又何尝不像台北的天空:“有我年轻的笑容,还有我们休息和共享的角落”,“常在你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