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独行侠”
文/网络 编辑/紫菊若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开始有了自己私密的小心思。不是那种少女心底埋藏的关于男生或者闺蜜的微妙念想,而是想小心翼翼把自己藏起来,切断和别人不相干联系的念头。
比如,在教室灯火通明的吵闹氛围里,我会戴上耳塞静静的刷淘宝或者刷题;有时候甚至吹毛求疵到一丝声音进到耳朵里我都会坐立难安烦躁不堪,总感觉自己被“侵犯”了。这怪癖似乎愈发作祟,让我陷入忽冷忽热的性格怪圈。
这样的偏执被我带往大学。
大一住寝室,我习惯拉上窗帘一个人静静的在床上学习,总是蒙着被子在狭小黑暗的世界里和微弱的手机光亮狂欢。我不太习惯被人问好和照顾的感觉,认定自己一个人也可以。
然而集体生活像一座随时会爆发的活火山,我无可避免的被热浪席卷。在次次与他人共事交流中,被动的渐渐卸下防备。我开始反思:究竟从何时起,我抛下了喜欢的柔软变得敏感尖锐?并且习惯于拦截半路而来的友好,让秘密烂在心底。
可能是应试教育的冷漠,也可能是认识世界后越发的薄情吧。
成年之后,没有伞却在狂风暴雨中奔跑的我已经很少去回想中学时代单纯又拼命读书的岁月了。有些印象的,可能就是当仗一样“打”的高三。高三是猛兽,我被它啃噬,教它侵蚀。我怕老师对我失望,我怕被人看到我的惶恐,我对将来一切的未知有太多顾虑。
那时的我试图让身边每个人都把自己包在茧里各自经营;忽视了人情与人性。
想起一个女生,高考之前两个月我们成了同桌。虽是复读生,但是我一点都没从她身上看出一丝丝复读生该有的焦虑、紧张和对考试的战战兢兢。在我每个从食堂狂奔而出后立即冲进教室只为能多做两个题的午间,她都会悠闲的回家享受午饭和午觉。那时的我我觉得:为什么她一点压力都没有?凭什么她一点压力都没有呢?
这种幼稚的不满后来在某个方面体现出来了:同桌有两个小动作,喜欢在凑过来和我说话的时候瞅瞅我在写什么;喜欢翻翻我的抽屉看看我的答题卡。本是不以为然的小事,我却因为敏感而言行苛刻。我开始躲避她的目光、不耐烦她的交谈;更甚,我把抽屉里的书收整的干干净净的放在墙角不让她碰一下。她许是感受到了我的冷淡,直至高考结束前都不太和我说话。
那样强烈的自我封闭,现在看来,真是心疼。
心疼因为压力而过度进行自我保护的自己,更心疼因为自己的幼稚而间接被冷落了的同桌。同桌她大方、友好、善良、可爱。虽然上大学后我们再也没联系过;但我脑海里留有关于她的大部分记忆都是明亮的彩色。每次回想,我都会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扼杀她的好奇心与热情?
是人都有想要“一窥真相”的时候,除了出于好奇心驱使和利益的关联,也会是关心、亲近的一种表达,正如同桌对我。某个时刻,我也希望能走近某个人,看看他在做什么、喜欢什么,想和他分享有趣的事。只不过以前总是抱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从不尝试。现在想来,真是年少不知事。
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独行侠”,他会在你改变对周遭事物看法、想要和这个世界脱轨时出现。
他看着你离经叛道,他纵容你独善其身;他在你脸上贴上“生人勿进”的标签顺便阻隔所有试图窥探你神秘世界的人。你随他独来独往,与世隔绝,慢慢变成自己都不认识的冷漠者。
然而,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试图切断交流的后果是孤独;这种孤独是你独自奔跑却无人呐喊的悲;是你独自降落却无人伸手迎接的痛。偶尔可以独行,更多的时候,要学会融入到一个圈子,学会说话,学会倾听,努力去享受交往的感觉。
总之,别让暂时的迷茫蒙蔽对未来向往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