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炸出年味(董明吉)

麻花炸出年味(董明吉)

2017-01-07    07'44''

主播: 小瑛🍙

43 1

介绍:
董明吉:麻花里炸出了年味 原创 2017-01-04 董明吉 我在河之东 麻花里炸出了年味 随笔\ 董明吉 平凡的世界也有我 喝的味道 麻花里炸出了年味 过了腊八就是年。大街上麻花生意活跃起来了,店铺中摆满了干、酥、咸、甜、长、短不一炸好的各种麻花样品,店铺门口色彩喜庆的麻花礼盒箱子排列有序琳琅满目,炉膛内火焰起舞迎宾客,油锅里浓浓年味满街飘。 如果说,对联、鞭炮是点缀年的气氛的话,那么麻花则是年的味道、年的主角,年货的首位老大。炸麻花仿佛就是年的通讯使者和报喜鸟。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窝窝头年代,家里再穷,过年的时候那怕是几家和在一起也要炸些麻花,不然,家里就不会充满过年的味道,体现不出“年俗”文化。似乎年的味道是用麻花熏染而成的。那时候,没有市场经济,老百姓只能在家里炸麻花,为了节俭,每家每户都把炸麻花的时间放在离春节最近的几天,这样,不至于在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待客筵宾、二月二咬蝎子尾巴、清明寒食节祭祀祖先时发生麻花短缺的危机。 小时候,特别是腊月下旬,放学时只要嗅到一缕飘香的炸麻花味道,小伙伴们会异口同声地:“哦,真香!”大家不由得放慢脚步,尽管口水在嘴里无情肆虐,这神奇幽香不能白白浪费掉。那时候总盼望着炸麻花时间能提前几天,早早享受到美味珍馐。即使麻花炸好以后,也不会放在显眼的地方,而是用绳子把麻花筐吊在大梁上,一是防止老鼠祸害,二是防止我们这些孩子们天天光顾。进入挂麻花的房间,极具诱惑的味道抵挡不住贪婪的食欲,就是挂的再高,也难不住我。大人不在家时,我把麻花的重要用途抛掷九霄云外,命令弟妹搬来桌子、凳子,天翻地覆大闹天宫,一番惊心动魄“杂技+攀岩”之后,大开杀戒一起分享“胜利战果!”那时候肚子里缺少油水,能吃到麻花简直是一种奢侈,每人掐出一小点细细咀嚼,不舍得马上咽下,唯恐美味快速消失,希望这种浓香能常留口中。麻花的奇香刺激着每一条敏感的味蕾神经,感觉世界上再也没有如此更美、更香的绝代佳馔了。稍大一点可以拉风匣,再大点就可以学着搓麻花了,爸爸、妈妈是搓麻花高手,我使出全身解数始终没有赶上他们的搓麻花技术。搓麻花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和”,这扭在一起的麻花,寓意着:那怕是“天各一方”的一家人,也能拧成一股劲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奶奶是炸麻花行家,她的秘诀是:“三分炸,七分捞”,高超技艺达到了炉火纯青,将油温掌控的恰如其分,炸出的麻花色正型周,香酥脆甜,奶奶在腊月间几乎天天有街坊邻里邀请帮忙。 中华几千年的舌尖文化中,小小麻花可以说是中华名吃中的一枝奇葩。现在即秉承了传统技法,又将鸡蛋、芝麻、核桃、蜂蜜、十三香等丰富齐全的营养调料运用科技手段注入其中,而且,专业制作花样繁多,使这种民族传统美食再次焕发新的倩影。相传古人为了纪念忠臣介子推,过寒食节不动烟火而急中生智发明了这种既快捷、方便、耐储存的食苑瑰宝。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一首赞美麻花的《寒具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寥寥28个字,把制作麻花的风味特色、色香味以及形似美人金钏的形态特征,表达的淋漓尽致,馋涎欲滴。明代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写道:“寒具,即食馓也,冬春可留数月,及寒食禁烟用之,故寒具。”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讲究营养全面合理膳食,少吃油炸食品,然而,过年炸麻花、买麻花必不可少。为了省时、省事,家庭基本上不再支锅炸麻花,而是举手之劳,随手可得。看着麻花店炸麻花的繁荣景象,不由得使人想起当年油锅里炸麻花的难忘情景,此时,同样散发着浓郁的年的味道,充满乡愁的味道,体会到爱的味道,感受到和谐家庭的味道。 感谢您的收听,期待你对本期节目的评论留言哦~
上一期: 我是农民
下一期: 纪念周恩来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