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以士人不随便去谒见诸侯为例,说明圣人凡事都坚持“道”的原则。
原文
万章曰:“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
孟子曰:“在国曰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敢见于诸侯,礼也。”
万章曰:“庶人,召之役,则往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
曰:“往役,义也;往见,不义也。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
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 为其贤也,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缪公亟见于子思,曰:‘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 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 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况可召与? 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非其招不往也。”
曰:“敢问招虞人何以?”
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 况乎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乎? 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
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
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译文
万章问孟子道:“请问,您作为士人不去拜见诸侯,这是什么道理呢?”孟子回答说:“没有职位的士人,如果住在城里叫做市井之臣,住在农村叫做草莽之臣,这些人统称为老百姓。老百姓如果没有送去礼物而称为臣属,就不敢去谒见诸侯,这是合礼节的。”
万章说:“一个老百姓,如果国王召他服役,他就前去服役;如果国王想要召见他,去召唤他,他却不去谒见国王,这是为什么?”孟子说:“他去服役,是一种义务;去见国王,却不是义务。况且国君想要召见他,那是为什么目的呢?” 万章说:“是因为他见多识广,是因为他品德高尚。” 孟子说:“如果是因为他见多识广(可以为师),那天子还不敢召见老师呢,更何况诸侯呢?如果是因为他品德高尚,那我还没有听说过想见贤人却不讲礼貌地去召见他的。
鲁穆公曾多次去会见子思,他问:‘古代拥有千辆兵车大国的君主是怎么结交士人的呢?’ 子思听了很不高兴,说:‘古时候的人是这样说吧,以他为老师罢了,难道说可以和他交朋友吗?’ 子思所以不高兴,难道不是这样想:‘论地位,那你是君主,而我是臣下,那怎么敢和你国君交朋友呢?论道德,那你要向我学习,这又怎么可以和我交朋友呢?’ 拥有千辆兵车的君主要求和子思交朋友都难以做到,难道可以去把他召唤来吗?
从前齐景公在外打猎,用羽旗召唤管园人,他不肯来,于是要杀他。有志之士不怕死后弃尸山沟,勇敢的人不怕丢掉自己的脑袋。孔子称赞管园人什么呢?就是称赞他敢于拒绝不合礼的召唤。 ”
万章问:“召唤管园人应该用什么东西?”孟子说:“要用皮帽子。召唤老百姓用丝绸旗,召唤士人用双龙旗,召唤大夫用羽旗。用召唤大夫的旗帜去召唤管园人,那管园人虽死也不敢前去;用召士人的旗帜去召唤老百姓,老百姓怎么会敢前去呢? 何况他用召唤不贤德的人的旗帜来召唤贤德的人呢?想要会见贤德的人,却又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好像是想要他进屋却又把大门关上一样。这道义,好比是路;这礼仪,好比是门。只有高尚的人能够走这条路,从这个门出入。《诗经•小雅》说:‘大路如石平坦坦,又象长箭一般直;君子带头前面走,百姓跟随效法他。’ ”
万章说:“据说孔子,只要君主有命令,他总是不等套好车马就走;那么,是孔子做的不对吗?”孟子说:“孔子当时正做官,他有一定职务,君主是以他的职务来召唤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