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五三一》
作者:陈军
地图上最小的地方叫村庄,村庄里的城市让人不可想象。可在70年代初济源县城的西北方,诞生了一座兵器工作的城邦!济源市九号信箱,一个保密的军工厂。
就像发射卫星的酒泉不在甘肃一样,把地址隐藏,它就是有十三个分部的五三一兵工厂。
70年代的五三一什么模样?有驻军、部队、营房;有厂房、技师,能工巧匠;学校、商场、邮局、银行,新华书店、图书馆、阅览室、游泳池、澡堂,华灯初上,歌舞厅、电影院、旱冰场灯火辉煌,应有尽有,包罗万象。一个浓缩的社会,一个山寨版的香港。
决定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的是移民的质量,多种文化的融合提升着居民的素养。这里的建设者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北京、上海、重庆、四川、沈阳、黑龙江,最多是内蒙古包头二机厂,各民族汇成的十万洪流,开进了王庄、小寨、李八庄……南腔北调汇聚成三线建设的大合唱。
统一作息,统一工装,统一的追求,统一的思想,为新中国的繁荣富强,为新中国的强大国防,我们的前辈扶老携幼,来到当年的荒山野岗,用双手和智慧打造出一座现代化的军工厂。
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路精英贡献了一生一辈的力量,青翠欲滴的虎岭,是许多建设者长眠的地方。虽然他们没有伟岸高大的丰碑,没有傲然挺立的功德墙,没有回到生养自己的家乡,但他们对国防事业的无悔追求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后来者的无限敬仰,无形的丰碑,无字的功德墙耸立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上。
五三一,我魂牵梦绕的地方。童年在这里快乐的成长,那个年代没有魔方,也没有变形金刚,但我们冬天有冰车,夏天有鱼网。一个铁皮盒子也能踢的咣咣作响,妈妈喊我回家的声音常在耳边回荡。。从童年到中年,感受了五三一的辉煌,也目睹了兵工厂的彷徨,一路坎坷一路沧桑,四十年的奋斗成就了今天的中原特钢。
五三一的子弟无论走向何方,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老厂。虚怀若谷的包容性,保军报国的军工思想,艰苦奋斗、默默奉献而不事张扬。特有的标记、特有的精神、特有的作风,特有的处事风格,五三一成为一个商标和榜样,军工人的形象曾几度引领时尚。
四十年铸就的军工传统,已成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是成就人生的地方,它是创造精英的工厂。义无反顾、坚韧不拔,折射与传播的是一种坚强,只要你是五三一人,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凤凰涅槃、百炼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