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来讲《讲谈社》,承接《从神话到历史》,逐渐由神话时代,进入信史时代。
本书的作者平势隆郎,属于东京文献学派的第五代学者,有很强的个人学术风格,是研究《左传》的专家。
这本《从城市国家到中华》,讲述的历史的跨度相当长,涵盖殷、周、春秋、战国,四个时代,前后将近一千四百年,所以从中归纳出八个要点,分别用四期来介绍。
为什么说从夏到商,中国历史就由神话传说时代进入到了信史时代?
夏朝到商朝,正是从传说和半信史,向信史的过渡期,那怎么区分信史和非信史呢?
主要的研究路径有两条,就是我们前一本书说的,考古研究,还有就是文献研究。平势隆郎是历史学家,他更偏重于文献。
从文献研究的角度,他认为,关于夏朝的记载可信度不高,后世对“夏朝历史”的记载,主要来自《竹书纪年》和《史记·夏本纪》。《史记》大家都熟悉,《竹书纪年》,是西晋时期出土的古代典籍,一般认为是创作于春秋时代,比《史记》要早很多,不过仍旧距离夏朝很遥远。
《竹书纪年》和《史记》这里面都列举了一份夏朝君王的系谱,从禹到桀,一共十七人,对此,平势隆郎追问道:夏朝并无汉字流传,那么这份系谱究竟是怎么保留下来的呢?最终,他也只能存疑,表示“夏王朝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没有定论”。
相比幻影般的夏朝,商朝就实在多了,这就是因为,关于商朝,有很多同时代的文字资料,可以作为铁证。首先,商朝有甲骨文;其次,有金文,也就是青铜器上的铭文,为数不多,不过意义重大。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就可以隐约窥见商朝的轮廓。
关于商朝,我们要先讲讲商和殷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本书的标题里,作者为什么写“殷周”,而不是写“商周”呢?这得从商朝的起源说起。
商朝的开国者叫成汤,传说他曾经是夏朝的一位侯爵,封国在商国,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所以他的爵号就叫商侯,后来成汤把夏朝灭掉了,自己建国,就沿用了之前封国的名称,把国号定为“商”。
不过,商朝早期的君主大都不争气,内斗不息,政局动荡,不断地迁都,所统治的领土越来越小,等到第二十代君主盘庚继位,决定迁都到殷,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盘庚迁殷”。
打那儿之后,直到商朝灭亡,国都再也没有变动过,由此,商朝又称“殷”或“殷商”,像司马迁后来写《史记》,写到商朝,不叫“商本纪”,而叫“殷本纪”。日本人做学问,喜欢从古,所以他们也学司马迁,不叫“商”而叫“殷”。
不过因为我们的习惯,还是说商朝,不说殷朝。
关于商朝,平势隆郎指出两点:
一是商朝的祭祀,于癸日举行,癸日,就是中国传统的天干地支法当中,十天干的最后一位,每十天一次,以此结合商朝的历法,可以判定年代;
二是通过祭祀,可以推断商朝的国家构造,他把商朝判定为一个“城市国家”,就像本书的书名里写的那样,他认为商朝的国土并没有后世想象的那么大,他引用了日本甲骨文、金文学家松丸道雄的结论,松丸道雄研究甲骨文,发现商朝统治的二十一个地方,其中十八个地方,彼此之间的距离,最多三日内可往返,剩下三个地方,四天内可到达,按照当时最快的交通工具马车的速度来算,马车跑三、四天,能跑多远呢,这么一算,我们大概知道了商朝的国土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