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刚到咸阳时,运气不太好。秦庄襄王去世,年仅14岁的嬴政即位。
要知道,在古代,一个帝王去世,意味着一个国家的局势会产生一些微妙的变化。李斯静下心来,看着局势的发展,在心中盘算着自己的去路。
这时候,秦国最炙手可热的人物当属相国吕不韦。大家应该都知道奇货可居的故事,吕不韦是一个商人,而奇货就是此刻去世的嬴政的父亲秦庄襄王。作为已经成功扶植过一代帝王的相国,如今嬴政年幼,尊他为仲父,可想而知此时吕不韦的影响。
或者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那就是吕不韦当时养的门客,多少呢?三千之众。想想看,什么样的财力和权力,才能养得起这么多白吃白喝的人。
我们今天有一句话,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此刻的吕不韦,就是所有来秦国的门客共同的目标,李斯也不例外,胸中的野心和当下窘迫的处境让李斯清醒地知道,只有吕不韦,才能扭转自己此刻的命运。而自己的切入点,就是得到吕不韦的赏识,成为他的座上宾,也就是高级门客。
所以,这次会面,只能成功,不能有任何差错。他要让吕不韦无法拒绝他,说白了,他要带给吕不韦的,正是吕不韦心中最想要的。这七年的准备,全看今日一面。
见到了吕不韦之后,李斯先是赞扬吕不韦,说天下人都在夸他门客很多,算得上是天下数一数二的贤良之士。吕不韦听了洋洋自得,高兴地说自己一点都不觉得多。没想到,李斯来了个大转折,脸色一变,请求吕不韦把他的三千门客都杀了,不用管什么才学高低,身份贵贱,理由就是这三千门客都想置吕不韦于死地。
别说是吕不韦,就是我们听了也会惊讶。如此狂妄的口气,如此不可理解的做法,理由是什么呢?
这个时候,李斯笑了。他解释道:吕相国您本身是韩国人,如今在秦国当相国,您一手扶植起来的先王刚刚去世,而秦王嬴政年幼尚未亲政,尊您为仲父,整个大秦天下,几乎都在您的手上。自古以来,有一个词语,叫主少国疑。意思就是说嬴政还很年幼,即便是吕相国您效忠秦国之心日月可鉴,也免不了人人心中疑虑不安。您吕相国说自己忠心耿耿,可是光我李斯相信有什么用?秦王相信吗?天下的百姓相信吗?而偏偏您在这个时候,大开门户,广纳贤士。这不是给自己增加谋反的嫌疑吗?关键是这些食客也不安分,仗着您相国的权势胡作非为,结果咸阳城的老百姓天天怨声载道,也只能都怪到您头上。所以,现在这个非常时期,您将天下之士集于一门,在外人看来,如果不是为了谋反,那又是为了什么?
要知道,这些话在当时没有人敢说,更没有人从天下人的视角,来解读吕不韦的所作所为给人留下的是什么样的印象。但是,李斯如果真是让吕不韦成为一个杀人狂,那自己岂不是自掘坟墓。要知道,此时的李斯,正眼巴巴地渴望成为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呢。他是看清了吕不韦一个门客都不会杀,毕竟,每一个门客都是自己培植的势力,吕不韦没有军权,这些人在危急关头,就是自己手里的底牌。但是李斯说得也很有道理,如何能既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又能让自己的门客继续为自己所用呢?
李斯当然知道吕不韦心中所想,于是为吕不韦提供了一个两全之策。
“文章千古事,只字未敢轻”。李斯的策略就是让这些人去编纂书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吕氏春秋》。他又给吕不韦分析了这样做的好处。
第一,食客胡作非为,很大程度上就是闲的,感觉不受重用。如今,机会来了,每天有事做,还能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才华,自然不会每天出去瞎折腾了,而且,一看文章,也可以判断此人的文采,所以还可以起到筛选人才的作用。
第二,等到书成之日,天下人都会知道,所谓名满天下的四公子,即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这些王室贵胄招贤纳士,那是为了一己私欲,而您吕不韦却是为了天下万代。
第三,可以洗脱你图谋不轨的嫌疑,文武大臣都知道你以江山社稷为轻,以立言弘道为重。
第四,这本书一旦成功,会让你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试问,有谁听了会不动心呢?
此事之后,李斯正式成为了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吕不韦尊他为座上卿。李斯打动吕不韦的,不是他满腹的秦国如何吞并六国的国策,而是和吕不韦身家性命有关的利害关系。李斯能够洞悉吕不韦内心的忧虑,知道他想听什么。
李斯对吕不韦的研究是如此透彻,想必李斯对吕不韦学说思想的研究如果开课的话,连吕不韦本人,也会迫不及待要听一听。
这是李斯人生的第二个重大事件,成为吕不韦的座上宾。可以说,李斯正是能够敏锐地洞悉自己的竞争对手在想什么,担忧什么,从而可以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