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人推动来咨询的来访者 1

被家人推动来咨询的来访者 1

2021-08-08    06'32''

主播: 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111 2

介绍:
大家好,我是知了。 我们说来看咨询师的来访者其实也是带着他内在世界中的整个家庭一起来的,来访者承载着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情感互动;绝大多数的情感连结都是潜意识的,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咨询师借由那些来访者内在的家庭关系模式,来理解来访者是如何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逐渐成长的。随着心理咨询越来越普及,在现实中我们也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就是来访者的家人会陪同来访者一起前来做咨询。通常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说其实来访者当着家人的面是很难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谈论自己的问题,即便是来访者和咨询师单独在咨询室里做咨询,来访者也会感到巨大的压力,担心被门外的家人听到谈话内容,所以有可能的是展现给咨询师看他们的症状,或者将咨询的焦点放在咨询师身上,不停地说话和提问等等。 在临床中这样的来访者通常是孩子,他们在父母的眼里存在各种“问题”:学习动力不足、社会适应能力差等等,接下来事情的发展通常是咨询师会建议父母们先做做咨询,然后本来推动孩子来咨询的家人,成为了咨询的主体。有趣的是在某种层面来说,他们也成为了被孩子推动进入咨询的人。 案例情境:M女士43岁,教师;丈夫45岁,企业高管;儿子今年17岁高三,孩子在升入高中后学习其实一直不理想,隔三差五地被请家长,现在升入高三后由于学习压力更大了,孩子直接不去学校在家打游戏。每天生活更是没有规律,体重严重下降,父母是苦口婆心地说也说了,发脾气骂也骂了,都不管用。见儿子持续这样很是担心于是想给儿子找咨询师做做咨询。一进咨询室的门,儿子戴着大大的耳麦一屁股坐在靠门旁边的沙发上,手上的游戏仍在继续;母亲明显感到更焦虑,直接坐到离咨询师最近的位置,一直说着孩子的各种“症状”;父亲则坐在咨询师的对面,很友好地跟咨询师打招呼,显得很客气礼貌。 我们说家庭的关系模式就仿佛一张全息的图片,将每个人的状态一一呈现出来的同时,也将家庭成员之间微妙的链接展示出来,通过上述这个家庭来到咨询室的场景,咨询师很快捕捉到家庭关系中的张力,然后打断了母亲的讲述。 咨询师:“今天来是想通过心理咨询解决孩子的问题,我可以做些什么呢?” 果然又是母亲回答:“老师,我们就想你能让孩子恢复学习动力去念书。” 咨询师:“那么我可以理解是说这个家庭的问题就出在孩子身上?” 母亲:“现在看主要是孩子的问题,我也知道这里面肯定也有父母的问题。” 咨询师:“我想当我们说都是孩子的问题时,其实孩子在为这个家庭承担很大的压力,但在家庭里其实父母是家庭的主要负责人。”说着咨询师看了一眼孩子,几乎跟刚才进来没差别,于是建议先跟父母访谈,也好了解下家庭的整体状况和孩子的成长史,父母同意,但由于父亲接下来需出差公干,于是只有母亲进入了咨询。 在这节咨询中,我们看到孩子是被父母带来咨询的人,但是整个过程中都和咨询师零交流,而且一副拒人千里的状态,很真实地把自己的症状展示出来;父亲呢显得很客气礼貌,对于家庭的问题几乎没有发言,对咨询师的建议是配合支持的,但是却在正式工作前因故“逃离”了;母亲看上去是那个推动整个家庭前来咨询的人,她很焦虑一直不停地说啊说啊,但又认为自己不是咨询的对象,认为孩子才是应该做咨询的人。在此刻,咨询师面临的是两代人之间存在的冲突,他们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心世界,于是咨询师面对着两个方面:一个是被推动前来咨询的,作为“问题”的来访者-孩子;另一个方面就是导致来访者症状的,那个推动者-母亲。 我们说人自出生以后就开始和外界世界产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主体间理论的基本假设里就是:一个人对自我的感知决定了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同时一个人对自我的感知是来自其主观体验的一部分。回到上述情景里,似乎这个家庭的孩子是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他不过是家庭里“问题”的载体,来到咨询室的更像是一具躯壳而已;而父母也不在一个具备主体性的位置上,他们其实也是被“问题”所困,被孩子所占据。那么这样一个缺乏主体性的家庭或者个体其实很难开启精神分析心理咨询的,很多不同取向的精神分析学派都是很重视动机结构的,因为动机是人们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基础,但是假如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性缺失,那动机就是缺失的,进入咨询关系本身就存在难度,更不谈咨询效果了。 咨询师仔细观察这一家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发现这个家庭是很纠缠的,通常关系太过于纠缠的时候,就证明彼此分化不足。显然目前推动家庭进入咨询的人是孩子,他用自己的方式清楚地告诉了咨询师他的困惑以及这个家庭的问题:那个大大的耳麦和手机其实是孩子解离(不在场)的工具,同时也在表达着说“有问题的其实不是我,而是我的父母”。在咨询中家庭需要被看成是一个整体,常常在家庭中那些最难以承载的伤痛、羞耻等等情感往往会投射到家庭中最弱的那个人身上,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孩子。因此咨询师需要意识到在家庭中父母潜意识地处理他们自己内在世界的冲突,将一些他们处理不了的问题转移给他们的孩子,所以这也是为何咨询师在面对被家人推动前来咨询的儿童和青少年时,需要先跟父母做访谈的原因,否则咨询师有可能就是在对父母的推动行为表达认同。并且咨询师在跟父母的访谈中需要评估是否能帮助其启动主体性,触发他们的咨询动机,从而帮助家庭走出困境。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