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 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 则生殯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故清阳为天,浊阴 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 下窍。清阳发媵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 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 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落则通。气薄则 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
黄帝说,所谓“阴阳者”,乃是天地间之真理也。世间万物皆不离阴阳之纲纪,万 物之变化皆始于阴阳之消长,所有自然界生命之源于此,大地之神的表征也。吾人治病 必求其本源于何处。自然界中所有的阳气累积而成为天,所有的阴屯积而成为地,故有 天阳地阴之说。阴阳间消长之定律,吾人可如此说,当阴静止不动则阳反生躁,因无阴 之津液来润泽。如人在髙空飞行必生躁,因无地阴之滋润。阴要盛则必先令阳气生,阳 一旦受损则阴必内藏,此阴阳相互之关系,为仲景伤寒论大法之秘也。阳如化气而出, 则内阴必成一形体而堆积,无法分散到全身。寒冷至极点必反生热,热到极点时反生寒, 都是极不平衡时产生的现象。寒气也就是不为身体所受用之废弃物,停留身体过久不出, 则必生污秽。热气乃生命之动能来源,此为身体能量的来源,其清且受用于身体,如一 旦体内高营养物向下行,必因胃肠不吸收而流失,产生洞泄于外。反之如不为身体所受 用之废物停留体内不向下行,必发生胀满气闷,这种阴阳反其道而行,病乃生焉。所以, 人如天地一样,清阳向上升为天,浊阴必下沉而为地。地之阴气一旦化浊为清必向上升 为云,天阳之清气上升到一个阶段必下降为雨,为地阴化生动能来助阴消化分解其浊物, 再化生为清阴之气,再上升为天阳。是故雨本身出于地之阴气,云本出于天之阳气,所 以中医把人比作天地自然定律一般的认为人之清阳必岀上窍目、口、鼻、耳,浊废之阴 则由下窍尿道、肛门离开身体。清阳之性能使表之肌肉强壮,混浊之阴即不好的物质进入 五脏,由五脏来生化,再把营养留下,分解出的废物再转入腑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所 以高单位之营养物即清阳能充实四肢,对人体有害之物质则进入腑来排泄。水属于阴较 冷,火属阳为热,阳如气一样看不见,但却是动能之源,阴有味可察觉出为津液,来滋 养全身,津液足则形体成,但形体又靠气之动能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