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我们开始第二十二讲《见诸行动》。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特殊的自我防御机制:见诸行动。
见诸行动,可以被理解为“用行动表达记忆或情绪”。在表达方式的级别上面,语言处于最高位置,而行动表达处于较低的位置。从心理发育层面来说,倾向于用行动表达,即表明此人的创伤可能出现在前语言期。从防御方式来说,见诸行动可以被理解为退行,亦即回到了心理发育较早的阶段。
弗洛伊德曾经要求他的病人,在精神分析治疗期间,不得对自己的生活有重大改变,如结婚、改变职业或者做重大投资等。因为,他担心病人由分析激起的潜意识冲突,被病人在生活中用冲动性的行为表达,从而对病人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但是,后来由于精神分析的过程越来越长,对病人的这些限定就越来越不现实了。现代精神分析治疗,不会给病人这样一些限定。
一般情形下,见诸行动是指在分析情境下和与分析师的关系中产生的行为。在精神分析设置的“压力”下,病人把他早年跟重要客体的关系转移到跟治疗师的关系中,这就是移情,如果这种移情是通过行为表达的,那此时此刻移情和见诸行动就是同一回事。
中国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有点像是见诸行动之前的“宣言”,类似于比昂所说的不可忍受的情感过多,以至于自我都没法控制或者压制它们的状况。还有更多的中国成语,都是见诸行动这一术语的中国版本,比如揭竿而起、君子动口不动手(意即“小人”动手不动口)、逼上梁山等,都具有强烈的见诸行动的味道,狗急跳墙也很贴切,但是有点不雅。最雅致的和最精确的东方式表达,当属佛教用语“妄动无明”,精神分析关于见诸行动的千言万语都尽在其中了。
个体在非治疗情景下的各种紊乱行为,也可以是见诸行动的表现。这些人在前语言期或者前俄狄浦斯的冲突,习惯性地用行动来表达。具体的行为包括药物依赖、酒精依赖、各种心身疾病、肥胖和性滥交等。从更大的方面说,极端的宗教团体、狂热政治理论的践行者、种族主义者等等,都是随处可见的见诸行动的范例。当然,解决这些问题,单纯靠心理治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民众觉悟的提高和法律的健全。
见诸行动也多见于日常生活中。这些行动虽然并不具有明显的病理性的特点,但它们的持续性以及所针对的特定对象的特点,往往也可以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比如,一个过分唠叨的母亲,从症状学来说,唠叨并不太严重,但针对的人如果是她幼小的孩子的话,孩子的人格发展就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唠叨看起来是高级的、语言层面的表达,但其本质却还是在前俄狄浦斯阶段的固着,本质上还是一种行动,所以可以说,此语言非彼语言。
见诸行动也可以被视为对分析的一种阻抗。过度沉默、过于健谈、经常迟到、跟治疗师发展私人关系、违约、迟到,以及不打招呼就终止治疗,都是这类阻抗的具体表现形式。一个例子。高血压的病人,有许多被压抑或者撤回的攻击性,这些攻击性转向自身,造成血管壁的些微破损,胆固醇之类的物质便会渗透到血管壁以下,血管壁便粥样硬化,血压就居高不下了。据研究报告显示,对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病的病人,做或者不做心理治疗,在一定时段内,前者的死亡率下降一倍。给这样的病人做心理治疗需要注意的就是,他们习惯于用行动表达攻击性;具体地说,也许治疗师和他们建构的治疗联盟表面上是稳定的、良好的、甚至是温情脉脉的,但是这也只是表面现象而已。这类病人,往往会用不打招呼“说不来就不来了”这种决绝的行为,来表达隐藏起来的对分析师的愤怒与攻击。
有些时候,医患双方都可以见诸行动,这就呈现了所谓的“行为对话”,亦即双方都没有将需要表达的情感或者潜意识,用语言表达出来并且加以讨论,而是“各做各的”。以下是一个具体案例。一位女性来访者因为亲密关系问题去找一位男性咨询师做咨询。咨询师按照常规,跟来访者约定了一周两次的咨询频率。在第11次咨询的时候,咨询师对来访者做了一个解释说,你在亲密关系中的模式,有没有可能是在模仿你母亲。来访者拒绝这个解释,她认为自己比母亲要讲道理一些。
第12次咨询的前一天,来访者打电话给咨询助理取消了这次咨询,原因是临时要出差。在第13次咨询时,她提出要把咨询频率改为一周一次。咨询师没有仔细思考这个修改的意义,就同意了。在第17次咨询开始的时候,来访者说这样只是聊聊天没什么帮助,她读了一些沙盘治疗的文章,觉得这种方式的治疗很神奇,要求咨询师现在就给她做沙盘治疗。咨询师刚刚结束一个阶段的沙盘治疗培训,也想试试疗效如何,就同意了。在第20次咨询的时候,来访者抱怨咨询对她帮助不大,希望咨询师把她转介给别的会做催眠的咨询师。咨询师感到很挫败,说要先好好讨论一下咨询为什么没有效果,再决定是否转诊。
随后咨询师找了督导。督导听完案例汇报后,给出了几个解释和建议:第一,来访者拒绝承认对母亲的认同,咨询师的解释激活了她的防御,她没有就此跟咨询师讨论对解释的反感,而是通过取消预约和减少咨询次数来表达、或者说来“惩罚”咨询师。而咨询师也可能潜意识层面觉得这个解释“激怒”了来访者,感到内疚,为了缓解内疚,就轻易地同意了来访者修改设置的建议。我们看到,双发都在使用“行动”的这个语言对话。第二,也是行动对话,这次的行动是换治疗方法,即动力学治疗换成了沙盘治疗。第三,来访者的下一个行动,是换咨询师,这次咨询师没有立即用行动回应,而是做了很专业的处理:找督导。督导建议,咨询师直接跟来访者讨论一下她的见诸行动,可以这样问:在你的亲密关系中,你有什么情绪的时候,是倾向于跟对方聊聊,还是倾向于直接指责对方或者直接做点什么?
咨询师在下次咨询时问了来访者这个问题。来访者想了想说:我好像没法说出情绪来讨论,本能地只想做点什么,我妈就是这样的,做的事情经常让我和我爸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她到底在想什么、要什么,我们估计她自己也不知道。随后咨询师鼓励来访者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任何感受。来访者说:一想到可以随便说什么都不会受到指责,整个人都轻松多了。之后两个人的咨询得以继续。
好了,谢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