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的一元二元三元视角

咨询师的一元二元三元视角

2021-06-03    09'55''

主播: 知了梦心理工作坊

129 0

介绍:
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十讲《咨询师的一元/二元/三元视角》。 说到这个主题,不得不提及我曾经在2016年底到2018年底参与的婴儿观察训练,这2年的婴儿观察经历让我鲜活并充分地意识到什么是处在三元视角中的观察者位置,以及三元视角对咨询工作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是指只有在三元视角的观察者位置上,咨询师才能尽可能客观地观察到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在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发生了什么。如果没有观察者如实的观察,就像其他科学门类的研究一样,探索便丧失了最基本的依据。 首先,我想通过我的婴儿观察经历来谈谈我对三元视角的观察者位置的理解。2016年12月,经观察家庭的父母同意,我开始了每周1次每次1小时的婴儿观察,在这1小时中,我要做的工作就是观察,观察父母及主要养育者跟婴儿的互动,然后把我所观察的所有内容形成文字呈报给督导老师。我进了观察家庭的门,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观察位置。我每周三晚上7点去观察,在这吃晚饭的时候婴儿活动的地方大多在客厅与餐厅之间,所以我观察的位置也就落在了这个区域。观察家庭的家是一套三室两居的房子,餐厅、客厅、阳台依次相连,大概20平米,客厅放着一套长条沙发,沙发对面便是电视机柜,空间略微局促。起初,观察家庭把我当作客人,请我坐在沙发上。但坐在沙发上的我并不觉得自在,不自在的一个潜在原因是我认同了家庭给我的客人的身份,但事实上我并非客人,我是一名观察员。所以,起初在我的身份认知上的差异,让我和观察家庭都感到了一些不自在。 其中最明显的一次是妈妈座在离我50公分的位置在我旁边母乳喂养宝宝,我虽然可以很清楚地看着宝宝吸吮着妈妈的**,听到宝宝均匀的呼吸声,看着宝宝的手抓着妈妈胸前的皮肤,但这样近距离的观察虽然能够让我观察得很清楚,却也让我会有些尴尬,我猜想这也可能是妈妈的感觉,因为一个外人盯着自己的**看,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太舒服,这样尴尬的感觉便表明这个观察的位置已经打扰到了观察家庭。所以,之后我调整了位置,选择在靠阳台方向的沙发尾端坐下来。但不久之后,这个位置常常会被铺上一个小毯子,父母在吃饭的时候经常会把宝宝放在这个毯子上,让宝宝一个人玩。我再次观察这个家庭的布置,想要寻找到一个既可以观察到他们又不打扰到他们的位置。最后,我发现在沙发的对面,有个空余的角落在这个家庭的主要活动区域之外,同时也能让我观察到这个家庭的活动。当我跟妈妈提出了我想在这个角落观察的需求时,妈妈同意了,并拿了个小凳子给我。但这个小板凳让我坐着并不舒服,一是我身高比较高,坐在小板凳上让我的身体有些窝着,不能舒展;二是,这个板凳比沙发和餐椅矮一截,所以看上去我像是蹲在地板上,这也会让我觉得有些奇怪。犹豫了会儿,便跟妈妈提出换一个高凳的需要。妈妈应允了。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观察者不能舒服地坐在观察者的位置上,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表示这位观察者还没有准备好做观察的任务,因为ta内心里可能随时想着离开。至此,经过这几次三番的调整,我便找到了一个合适观察者的位置。看上去,这是一个寻找物理的外在的观察者位置的过程,但在我看来,这也是一个寻找内在观察者位置的过程。 在没有进入家庭之前,我并没有觉得观察者的位置有多重要,一旦进入家庭,我把自己安顿在一个怎样的位置上观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当我坐在沙发近距离地观察母婴互动时,我局促不安尴尬,当我意识到我内心这些感受的时候,我想到要换个位置。可以看到,观察在我观察家庭互动的过程并意识到我自己的感受时就已经在内心里发生了,观察位置的外在调整是因为我内心里已经存在了一个观察的三元视角。也就是说,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们在这个位置上既能够看到被观察的对方,也能够看到自己;既能够看到宝宝,也能够看到跟宝宝互动的妈妈;既能够看到宝宝的表现,又能感受到宝宝的情绪等等。简单地说,在观察者的位置上我们能够同时看到两个部分。这既需要外在适宜的环境,也需要一个人内在观察的能力,而外在的环境是为我们能够舒适地使用自己的观察视角服务的。 所以,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观察者的位置可被看作是一个人心智发展到俄狄浦斯期的内在三角关系的第三个角。具体来说,原始家庭的三角,即爸爸妈妈和小孩,这样的家庭结构为小孩提供了两种连结和一项挑战:两种连结指的是孩子分别要与父母的连结,而挑战则是,能真正面对因为父母的连结而自己被排除在外的事实。如果孩子的心智可以容受对于双亲之间的连结所产生的爱恨交织的情感,则孩子就变成了一位观察者,而不是参与者。 这样,观察者的位置在孩子的内心里方能出现。在这个位置上,我们才能正视被观察的事实,而不被自己的情绪和状态所影响而扭曲了观察。这样,我们才具有观看自己与别人互动的能力,并且使我们在听到别人的意见之余,同时也能拥有自己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够反省自己,同时也能够成为自己。 所以,观察者的位置是一个人心智发展到俄狄浦斯阶段才有的一个三元视角,如果不同心理发展阶段的特质在我们内心或多或少都有残留,那么我们内心还存在着两种视角:一个是一元视角,我们也可以把它叫做自恋的视角;另一个是二元视角,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关系视角。 那什么是一元视角呢?一元视角是,我的眼里只有我自己的需要,看不到其他人。分享一个让我有些难为情的经历,在我第一次拜访家庭的时候,因为我太想要进入到这个家庭,一进门的时候我竟然忘了换鞋,直到妈妈提醒我才发现。可以看到,我强烈地想要观察的欲望让我忽视了当下的环境,在那一刻我的行动完全被我的欲望所支配,以至于其他的我都无法看到。 在咨询的过程中,类似这样的状况也会时常发生。比如,我们或多或少在心里都想做一个合格的能够理解来访者的咨询师,所以,有的咨询师会在所有的来访者面前讨好对方,说一些我们以为来访者想听的话去支持ta,理解ta,表现出我们慈母慈父的一面。对于匮乏的来访者来说,这或许有暂时的帮助,让来访者可以感受到自己被照顾有资源的一面,但对于内心冲突的来访者来说,这样的理解和支持ta也许并不稀罕,ta需要的是有咨询师自己理解的解释。但是,无论是怎样类型的来访者,咨询师如果一味地在咨询中满足自己想要成为一位合格咨询师的欲望,而无法听到看到来访者,这样的咨询做不长久,因为咨询师并没有把自己放到咨询关系中,眼里很难有来访者,我想这也许是来访者容易脱落的一个原因。 除了讨好外,还有两种常见关于咨询师一元视角的心理状态,一个是期待,一个是焦虑。先说期待,就像每位妈妈都喜欢自己的宝宝听话一样,每位咨询师在内心里也或多或少对来访者也是有期待的,比如期待来访者能够改变等等。我们在参加督导的时候,时常会听到咨询师或明或暗地抱怨来访者的表现,有的咨询师会说“这个来访者语速太快,让我无法思考”,有的咨询师会说“这个来访者见诸行动了”等等,这些期待都会将咨询师的双眼蒙蔽,使其停留在对来访者的失望和不满的情绪当中,从而无法看到真实的来访者,更不谈理解来访者的内在困难了。 咨询师处在一元视角的第三种常见心理状态是,焦虑。焦虑程度,或许会因咨询师执业经历的多寡而有所不同。对于新手咨询师来讲,焦虑程度高,焦虑主要围绕咨询师的胜任感展开,内心戏包括这个来访者会不会留下来,我刚刚说的那句话对不对,来访者说的我听懂了吗等等。一方面,如果咨询师的焦虑程度过高会使其使用一元视角,沉浸在自己的担心害怕中,甚至咨询师想要抓住来访者来让咨询师感到能够在关系中得以存续,主要表现在不停地发问,以及不停地给予教育式的解释这两个方面。但另一方面,咨询师的焦虑如果还能承受,不过一旦来访者不按咨询师想象的样子出牌,甚至发起对咨询师的攻击,咨询师内在脆弱的容器就容易崩塌,从而使其在二元视角里看待他的来访者,以及和来访者的关系。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