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知了,今天开始第六讲《咨询师个人议题之金钱与自我功能》。
跟从事其他职业一样,咨询师通过自己的工作,获得相应的报酬,所以在这个点上,需要的自我功能是所有成年人共有的。这些自我功能包括:
一、维持稳定的关系的能力
这个关系就是跟工作的关系。有些人经常变换专业,无法在一个特定专业领域变成专家,使自己总是在较低级别的岗位工作,收入自然也不会太高;还有人是不断变换工作单位,在一个单位做到某个位置,就换一个单位从基层做起,相应的收入也在不太高的水平。一个来访者这样描述他近20年的工作状况:打一枪换个地方。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精神分析看问题是很“功利”的,如果换专业和换单位的结果是越来越得心应手、收入越来越高,我们就认为这是健康的行为,这个不在我们讨论之列。
跟工作的关系还表现在对工作的态度上,那些总盼着下班、周末和假期的人,跟工作的关系是游离的,所以不可能创造高的工作效率。前一段时间,媒体上激烈讨论了996工作制。我们这里只谈这个制度的心理学意义,也许可以把它当成测试一个人跟工作的关系的测验:有能力这样做的人,是跟工作的关系比较好的人;没能力这样做的,则是跟工作的关系不太好的人。跟工作关系不好的人,可能早年有亲密关系创伤,意思是早年跟人的关系的问题,投射到了跟工作关系中。这有几种具体情况:
1、早年有分离创伤,导致成年后反复主动抛弃职业或工作,在事实和象征两个层面,都意味着抛弃跟专业或工作有关的人。这既是早年经历的强迫性重复,也可以被理解为对创伤的修复。
2、如果父母是工作狂,那么对孩子来说,工作就是他的创伤源。成年后身处工作中的他,同时也可以体验到早年被抛弃自己的感受,所以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3、临床上还有一种常见情形:专业和工作是父母代替选择的,这样的人一生都会处于内心和现实两个层面的冲突之中。父母的这种做法,无异于谋杀了孩子的职业生命。也许有些这样的孩子后来看起来跟工作关系不错,有荣誉和金钱上的巨大成功,但是,却有抑郁症在等着他们,因为他们无法攻击父母,只能攻击自己。
曾经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人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是,他们中的有些人,声称因为这个行业收入偏低而离开了。我们无意攻击他们的选择,只是用一句话评论一下:他们的离开,也许跟收入没有关系。
二、整合内在冲突、一致对外的能力
首先理想层面的冲突。你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许因为潜意识层面的自恋,你既想过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像古代隐士一样高雅,又想灯红酒绿、夜夜笙歌,像花花公子一样享受物质生活。而且,如果你想要过的生活,跟童年生活相差太大的话,陌生感和内疚感可能会阻止你实现你的梦想。
其次是认知和自我认同层面的冲突。当你赋予金钱以堕落之类意义的时候,你的超我会打压你所有的与赚钱有关的能力。你可能会享受贫穷带给你的道德上的优越感,或者享受在失败者的位置上,可以肆无忌惮地攻击成功者而不内疚的“有利地形”。想起一个例子。网络上的一个小圈子里,一个中年男性对有钱人的攻击,犀利、智慧而且极尽幽默,这吸引了很多粉丝的膜拜。知情人透露,他过得并不好,经常靠借钱度日。假设他变得有钱了,那就等于打掉了他的利齿,使他丧失精神上的乐趣;只有穷才可以使他拥有斗志和维持习惯了的自恋满足方式。从自我认同角度说,这类人的潜意识是:我穷故我在,那个富有的我就不再是我了。所以变得富有的过程,就是自我认同改变的过程;自我认同僵化的人,会拖延自己变富的速度。
新手心理咨询师过度认同自己是助人者的时候,对咨询收费会很纠结,他们可能觉得自己刚刚还在共情来访者,转眼间两人的关系就变成了金钱关系,这个变化难以适应。
第三,情感冲突。亲密关系都是爱恨交加的,这一矛盾可能投射到一个人跟金钱的关系中。比如,你爱你的父母,你希望你有钱后也使他们能够过上好的生活,但是,你对他们的恨,可能在潜意识里阻止你的成功,使得你无法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的事情,显得不是你不愿,而是你不能,这样你的超我就不会惩罚你。 一位来访者告诉他的咨询师说:“我父母就指望着我赚了钱后他们可以享福,这让我很不舒服,我不知道该满足他们还是该让他们失望,让他们失望其实也是一件很爽的事情,虽然我知道这样想很不道德。”这表示这位来访者的冲突已经上升到意识层面了。而更多的人的这样的冲突,处于不能被觉察的状态,他们能够觉察到的,是一次次的失败。
第四,享受自己和使用自己的冲突。工作是部分地把自己物化或机器化后,去换取金钱报酬的行为。如果人格的规模和强度不够,部分物化都可能影响到人格的稳定性,并使屈辱感增加到人格难以承受的程度。过度享受自己的状态,是去功能化的状态,身处其中的人无法完成现实中的一些简单的具体任务。这是力比多投注弥散的结果,他们“爱心泛滥”,赋予作出决定以残忍、绝情甚至谋杀的意义,这让他们处处优柔寡断。说得文艺一点,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风情万种地百无一用”。
好了,感谢收听,我们很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