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死亡的距离,是一个由远及近的过程。渐渐生命里,就会出现“一个认识的人,去了”,类似的经验在你心里留下了怎样的记忆?如果死亡真正的实质就是“消失”,我们缅怀先烈、祭拜家族先人,是从仪式中整理自己的生活态度;而我们喜欢的电影、文学中描写的死亡,则是一种审美的、精神上的震颤。
现实世界里媒体对于死亡的报道方式,以及各式各样的文章,挑战着我们的观念,作为从业者或是受众我们不断调整着自己的态度和位置。另一个层面,赛博时代,一些界限正在消失,不光是“大人物”可以留下自己的纪念物,普通人也有各式各样的电子遗迹。音容宛在不会再是抽象的表述,基于大数据的数字生命,可能是追求永生的新办法,但你会如何认知这件事情呢?
本期节目,我们交付了自己的经历、观念、情感和故事。这是一期极真诚的节目(当然这是我们的特色)。春天了,陌生人,我们也为你祝福。大家都好好地。
【本期时间轴】
[04:00]小时候怎样认识到了“死”这回事
“人们吹拉弹唱甚至还在打麻将,怎么是一片欢闹的气氛呢?”
[16:25]一些印象深刻的关于死亡的作品和文本
《生之欲》《好好告别》《最好的告别》……
[32:45]媒体、自媒体在如何报道死亡
“我不想再写名人去世的文章,我离开了这个行业”
[48:40] 比起后知后觉,我们如何面对“将死之人”
“从一个人生病到痊愈的两年多,我不敢和她说话”
[57:20]最难的是面对至亲的人离开
“你又不想让ta离开,但又没有办法”
[01:08:20]梦见旧人
“梦,是安慰”
[01:13:30]如何理解数字生命
“我们接受消失,才会真正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