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柏琳×彭裕超:误解是常理,理解是奇

高兴×柏琳×彭裕超:误解是常理,理解是奇

2023-08-28    105'24''

主播: 活字电波

306 3

介绍:
1969年的南斯拉夫电影《桥》以及由片中插曲改编的《啊,朋友再见》这首歌都为中国观众所熟知,“桥”也是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地区的象征。巴尔干处在沟通东西欧的战略要地,不只是地理区位,还有文化上的内涵。去向此岸还是彼岸,向左转还是向右转,站在“桥”上的巴尔干人难免会有身首异处之感。 《克服欧洲》是一本来自巴尔干半岛的新书,在它的封面上也有一座桥,有趣的是,这是一座已经被炸毁的桥。它叫亚历山大国王桥,位于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它分别于1941年和1944年受到nazi德国和盟军的轰炸,并被彻底摧毁。 《克服欧洲》由活字文化和商务印书馆联合出版,也是“文明的另一种声音”系列的第一本书。本书梳理、阐释了巴尔干半岛上的塞尔维亚知识分子笔下的欧洲形象,并探讨了他们对待欧洲的态度又如何反映、塑造了塞尔维亚自身的文化。 书封上“被炸毁的桥”与书中内容互为映照。文化交流中往往充满了偏见、误解甚至冲撞,而我们去审视、研究这些误解的同时,也正为互相理解提供了新的愿景和可能性。 借《克服欧洲》新书出版的契机,7月的一个晚上,我们特别邀请高兴、柏琳和彭裕超三位嘉宾一起,围绕“理解与误解”这个话题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 【本期嘉宾】 高兴:诗人,翻译家,博士生导师,《世界文学》原主编。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中心特聘研究员。 彭裕超:欧洲语言文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讲师。 【本期时间轴】 06:23 彭裕超:《克服欧洲》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13:22 高兴:从米兰·昆德拉到伊沃·安德里奇,东欧文学家们怎么看“欧洲” 23:18 柏琳:波兰作家米沃什和他的“第二个欧洲” 26:50 柏琳:巴尔干真的是座“桥”吗?《克服欧洲》恰恰是要“把桥炸掉” 31:36 彭裕超:现代性是巴尔干文学中非常重要的议题之一,以安德里奇为例 37:01 高兴:安德里奇的叙事节奏和特点 42:37 柏琳:参观安德里奇故居的“奇遇” 46:47 柏琳:塞尔维亚知识分子对于欧洲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反抗 53:33 彭裕超:塞尔维亚知识分子尝试“克服欧洲”的几个阶段 59:22 柏琳:安德里奇的“第三世界” 01:05:21 高兴:注意各种概念的“相对性” 01:12:05 柏琳:今天的巴尔干的几种新思潮,和他们在尝试的“第三道路” 01:29:39 柏琳:近几年,巴尔干半岛上最受欢迎的作家(竟然)是他 01:31:06 高兴:别想当然地把米兰·昆德拉当作“捷克作家”的代表 01:33:53 彭裕超:“野蛮”、“巴尔干”也都是相对的概念 01:38:00 彭裕超:对于“南斯拉夫怀旧主义”的潮流,前南地区各国心态各有不同 01:41:00 高兴:90年代在萨拉热窝接触到的“南斯拉夫怀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