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郁,他们用工作摆平寂寞

三十而郁,他们用工作摆平寂寞

2020-11-23    47'24''

主播: 活字电波

1476 23

介绍:
古人说“三十而立”,可现在的年轻人却“三十而郁”。为什么是三十岁,我们又因为什么而“郁”? 1902年,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初到巴黎。那时,他也正面临着自己的“三十而郁”,将他意外开解的只有两个字:工作。该怎么理解“工作”之于一位青年诗人的意义? 里尔克逝世于1926年。同年,年轻的诗人冯至首次读到里尔克,却与他“擦肩而过”。几年后,三十岁的冯至留学德国,再次接触里尔克,深受其影响,并翻译了那本著名的书信集《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十封信》。为什么又是三十岁?里尔克之于那时的冯至又意味着什么? 数十年后,北大中文系教授贺桂梅将冯至作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阅读过程中,冯至的文字也恰恰纾解了她的“三十而郁”。而她写下的关于冯至和里尔克的评论,则成了我们探寻上述几段“跨时空相遇”的一个契机。本期阅读联盟,我们请到了一位爱书之人——活字编辑部主任刘盟赟老师,一起来聊聊这群心绪敏感的爱书人都怎么摆平自己的“三十而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