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絮语
(散文)
曾经踏过多少名山川峪,并浪足南峰北麓,领略峻岳林风雄霸文秀……此生惟不尽山川情缘。
炎夏小憩,邀友稍游衢南全旺镇明山脉尖峰源道——燕山,纯享自然的清凉,其趣悠然爽意。
步履竹海,薄暮淡纱,悬崖峭壁,瀑布清潭。一峦石小滩,悬崖紧锁,崖上青苔老树,翠叶洞天,石峦缝中拔起的灌木丛,老气横秋,其性傲然。鸟们脆鸣、虫族细吟,不乏闹也适静,物择竞天。
涧边滩涂,垒灶煮茶,老酒小菜,咀嚼着往日的酸甜苦辣,聊个天南海北,别有一番风味。坦胸赤背,自我扬放,无须遮遮掩掩,文饰形象。入清潭搓搓肤肌,舒展筋骨,仰视苍穹,由于竹木遮掩,在此也只一盈掬,任凭遐想。溢发模糊闪过的灿烂童心,发掘久违的童趣,终究有益于勿过早凋零。
感恩于大山,是因为人们艰辛时期生活的依赖,任凭人们索取,记起儿时肩挑背扛驼来运去,重复着脚下辛酸的步履,从不敢奢望空手走一遭来回。在大山深处将屈辱的少年之音极能地呐喊发泄,算是自我调节心态的一种方式,想将来能远远走出大山尽头的未知世界,也许是另一番天地、朦胧的理想交织着离不开的大山,承受着现实生活的必须,又承载着憧憬的梦,只有大山的情怀包揽着这一切、只能是缘的诠释。
艰苦生活的锤炼,注入了几代人吃苦耐劳,勤俭质朴的品格和锻锤了能经风吹雨打的体魄,磨砺了极其顽强,勇于担当的精神个性。似乎觉得现代在甜水里长大的孩子也应具有如此内力、就不存遗憾了。
饱汲大山精气,梳理神界,醒世明目,方涉足天下,息风露宿。大山真的包容,被车水马龙来去的人们,刀伐斧砍盘拨得瘦骨嶙峋的年代已去,现代化燃料和建材替代了大山的负荷,使之到处青山绿水了。人们还山郁郁葱葱、还水清清悠悠的意识也日趋强烈,为之欣喜。
从军路上,曾营扎河北滦平燕山。巍巍绵绵、山峦幽幽、塑风夹雪、沙尘弥漫,军号合拍着铁道兵之歌,使本宁静的山谷沸腾了。“突突”的风枪声和隆隆的排炮声犹如战场,硬是以不完善的设备和极差的环境条件,一寸寸一尺尺艰难地打通了沙通线上五千八百四十八米长的红旗隧道。
吃的是杂粮加土豆,住的是帐篷或简易营房。不畏严寒酷暑,以血与汗铸就了我们铁道兵青春激情燃烧的光彩。因之燕山年复一年开不败的野杏子花在记忆里是那样的绚丽、诱人、如群星灿烂、装点关山。尽管已须发斑白,花甲余年,诚使我的战友们在离别四十多年后的今天,无论是健朗的、伤残的、矽肺的、带着家眷或战友的遗孀,陆续地一帮帮重返燕山,尤如老燕穿柳,向红旗隧道去引证英姿风发的青春辉煌,寻找曾经坚实的从军脚印及与山体共存的兵魂。向幽谷中的树树草草,道叙着曾经属于燕山和铁道兵的故事。面对锵锵铁轨和巍巍山崖,火车负重的喘息、隆隆驶过红旗隧道,老兵们像欣赏着自己久违的作品一样自豪和兴奋,为伤残已故的或因伤残(矽肺)正在生命线上抗争的战友,泪之盈眶,苦涩微笑,持重地向燕山致以军礼。
再留个影吧,眷恋的燕山、不朽红旗隧道。营帐曾经落过的沟沟坎坎的地方,老棚沟、陈沟门、滦河沿、金苟屯这些其名不扬、其经不传的小地,均使铁兵们难忘。
都说当兵虽苦,可志无反悔,兵的精神享用终身。为纪念曾经的当兵生涯,有的战友将私车牌照编排成部队番号,隅其深意,致谢部队的培养教育以及怀念战友间结成的深情厚谊,聊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鞭策自我、弘扬兵的精神。有的战友把几十人当兵的照片聚集粘贴于地处深山老林的桃源村小屋里,今非昔比地自我欣赏,留恋着曾经是个年轻士兵的形象。读着一张张熟悉而今又陌生的脸庞,尤其是远方的战友,遥寄祝福、默默祈祷。轻声磕问、你好吗?人呵,重情之物,缘之何奈。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保尔.柯察金的人生观,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尤其是铁兵们,“回首往事,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我们正是以各自相同继而又不相似的经历实践了保尔柯察金的经典格言,自我审视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认知。
衢州子弟的铁道兵,曾经在唐山抗震救灾中,在可歌可泣,地动山摇,举世瞩目的环境挑战中,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感召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突显了众多的立功受奖者,炫耀了具有衢州的一份荣光……
山仁水智,兹让细诉不完的故事和拍那欢快的溪流吟去……受其山水的锻造与磨砺,尤其是曾经蛮荒、喧闹、如今清凉的燕山,领悟、感恩于其然。
衢江区民政局 徐德余
2016年8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