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的观念》
本书对传播学进行研究,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下,评析了传播学的基础观念,剖析传播媒介如何建构传播关系,传播技术的社会应用等。全书重点介绍了传播学的三大基础学派:控制论学派、经验功能学派和结构主义符号学派。作者在书中承认并坚持多个视角,在把握各种理论观点实质的同时力图使各种观念在互补中产生制衡,同时指出,把硬科学与软科学相结合,把科学实证与人文反思相结合,把工具理性和社会批判相结合,是日前传播学的学术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
陈卫星,现在中国传媒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并担任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广播电视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在学术研究上致力于传播学理论、国际传播和媒介文化研究。其代表作有:《传播的表象》、《传播的观念》、《以传播的名义》,以及多部译著。2005年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邀请赴欧洲担任国际传播客座教授。
主要内容:
《传播的观念》采用了与一般传播学著作十分不同的一种体例,知识的逻辑、话语的界面、社会的反思分别组成全书上、中、下篇,形成了一种复杂循环的结构,并产生了叙述的互动:知识形态当中必然有话语层次,就像话语形式是知识方法的应用;而话语界面当中不能缺少社会感光,就像社会结构本身界定话语空间一样;社会本身作为一个传播大系统,是知识的对象和话语的主体,为人类的自我反思提供参照。
在跨学科和跨文化的学术背景下,本书作者通过翔实的理论背景分析,系统评析了传播学的基础观念,深入剖析了传播媒介如何建构传播关系、传播技术的社会应用、大众文化与社会想像等问题,思辨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人类学等学科,展现了当代传播学的知识谱系所蕴藏的学术探索的可能性,尤其是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出发,对中国经济改革以来新的社会转型提供了传播学思考,进而系统阐述了世纪之交中国现代化的传播战略思路,颇具理论高度和现实意义。
传播是一切社会交往的实质。只要在人们之间产生关系,只要传播活动中采取一定的技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只要有传播效果,只要存在决定传播价值导向的传播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使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更为密切和复杂的可能性。可以说,信息传播技术是社会组织形式和文化模式的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信息传播的技术网络成为一个社会发展形态的神经系统。传播学所要研究的,就是社会建构的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