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都看过,在各种古装影视——特别是清宫剧中——一旦出现紧急状况,就会有人大喊“传太医”,接着就有个老头匆忙跑来,开始给皇帝、妃子看病。大家可能也听过,各种逸闻传说,讲慈禧太后怎么用珍珠粉敷脸、如何繁琐、奢侈地护肤和养生。总之,深宫里的医事活动在普罗大众的心中,总是有一层神秘面纱。从去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在永和宫设置了 “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尝试通过近百件宫廷医药文物,去揭开清宫医事活动的迷雾。本期节目我们邀请独立学者栗强老师,从展览中提炼了的几个看点,帮助大家解读:  什么是宫廷医学?宫廷医学等于中医吗?给皇帝和后妃看病有什么讲究?没治好要不要追责?古代人如何防疫?如何进行公共卫生管理?传统医学如何看待生死?又由此衍生出哪些医疗的理念?为什么说中医、巫术和谶纬之学息息相关?这些问题,在这期节目里都会得到解答。内容包括:03:40 对空间、语言和死亡的凝视,是医学步入现代的分水岭08:12 闹狐仙、埋胎盘——永和宫的神怪秘闻10:30 故宫最早的电灯在药房点亮,是现代性穿透传统的隐喻15:17 医巫同源,但医学依靠理性跨越了巫术的鸿沟21:43 海纳百川,康熙吸收蒙古、西藏、西洋乃至全球医学知识27:34 协和医院、医疗殖民主义、清末知识阶层心理危机和对中医的构建34:55 看病靠医生还是儒生?宋徽宗和中医的哲学化38:25 周礼要求把公共卫生和全国人民的健康管起来45:55 温病学派、人痘接种和古代中国防疫64:08 治不好皇上的爱妃,御医要偿命吗? 67:11 太医的方子,是不是比民间名医更高明?72:52 医生为何敢预言皇帝死期?中医里的纬谶图。87:32 慈禧护肤秘方的两种解读89:45 何谓不治之症?中医里的生死观《临床医学的诞生》[图片]临床医学的诞生(Naissance de la clinique: une archéologie du regard médical)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专著。本书是知识考古学及其方法论的重要奠基作品。书中提出,18世纪的医学是分门类的科学,医生们将特定的疾病的分类体系作为关注焦点,此时医学还没有临床结构。直到19世纪,医学从业者将目光转向了病人和病人的身体,从而诞生了临床医学。而临床医学的实质是凝视的产物—— 医生通过体温、血压等实际观察到的事物,而不是病人的叙述来了解病情;通过解剖尸体来理解疾病,而不是把死亡当作治疗的终点;国家通过监督,建立标准化的治疗空间。这些观察、监督、凝视,正是划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根本性的分水岭。圣十字圣保罗医院[图片]圣十字圣保罗医院是巴塞罗那的一组建筑群,兴建于1901年到1930年,由加泰罗尼亚现代主义建筑师路易·多梅内克·蒙塔内尔设计。与加泰罗尼亚音乐宫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圣十字圣保罗医院中有一间自然采光的手术室。手术室为圆形的空间,北半部分皆为落地透明玻璃结构,南面则大面积采用白色的大理石用来反光。这样既保证室内光线充足,又防止阳光直射到医生的眼睛。从而在没有电灯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操作。永和宫药房[图片]永和宫是紫禁城内廷东六宫之一,位于承乾宫以东,景阳宫以南。明朝永和宫为妃嫔所居,清朝为后妃所居。清朝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永和宫。后来,道光帝静贵妃,咸丰帝丽贵人、珳贵人、鑫常在等人先后在永和宫居住。光绪帝大婚后,永和宫为瑾妃居所。 自2021年起,故宫博物院在永和宫药房设置了“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通过近百件宫廷医药文物,向公众介绍清宫的医事活动。除专供皇帝使用的御药房外,清宫也会在一些重要的宫殿设置药房,便于居住者取用。如宁寿宫、寿康宫、储秀宫、长春宫等均设有药房。在溥仪的小朝廷时期,永和宫药房一度和御药房合并。这或许是宫廷医药展选址永和宫药房的原因。 “六不治”[图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神医扁鹊对以下六种情况不予医治,即:“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赢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其中所蕴含的疾病观、治疗观和生死观,对后世传统医疗哲学思想影响很大。康熙和西洋医学[图片]康熙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盛极一时,蒙古、西藏乃至于北非、欧洲、近东、中东、远东甚至美洲的医学都汇集在了紫禁城之中。 出于“己不知焉能断人是非”的想法,康熙本人对学习西方医学也有着异乎寻常的热情。除了采用含阿片复方药剂、金鸡纳霜(奎宁)等药物,康熙甚至在武英殿设置了露房,用蒸馏的方法制药。关于药物的《西洋药书》、关于解剖学的《钦定格体全录》,这些来自欧洲的医书也是在康熙的主导下进行了编译。但17世纪的欧洲医学比之于同期融合古代波斯和内亚众多文明的蒙古医学、西藏医学以及汉族传统医学在治疗上并没有明显可见的优势。 直到19世纪,西医完成现代化革新,治疗效果有了飞跃性的提高,并且再次大规模传入中国内地后,才对中国本土的医学乃至于医疗体制造成了根本性道德冲击。图为:康熙写本《西洋药书》、康熙时期满文著作中介绍眼睛和腹部结构的图版(参考丹麦解剖学家托马斯·巴托林的《新的普遍观察》)、康熙时期武英殿露房制作的多尔门的那油、银质熏蒸器、20世纪商务印书馆制作的人体解剖模型宋徽宗和《圣济经》[图片]《圣济经》是宋徽宗赵佶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编撰的医学著作。曾作为宋代学校课试命题蓝本诏颁全国。全书分体真、化原、慈幼、达道、正纪、食颐、守机、卫生、药理、审剂10篇,论及阴阳五行、运气、体质、色脉诊、药物、方剂、养生、食疗、气功、孕妇养护、婴儿养护及各种病证等。《圣济经》用五运六气等理论,来推测人体和疾病流行之间的关系,让医学由技术性的学问变得哲学化。到了明代的时候,瘟疫一出,传染病学家吴有性就指出这种方法万不可信,害人至深。图为:宋徽宗赵佶 温病学派[图片]受明末医学家吴有性的重要著作《瘟疫论》启发,清朝的中国南方,诞生了被称为“温病学派“的中医学派。温病学派始于叶天士、薛雪等人,早期流行于江南,著名代表有吴鞠通、王孟英等人。温病学派与伤寒学派并称,形成了中医在今天的两大主流。图为:《大明劫》剧照,冯远征扮演的吴有性《医宗金鉴》[图片]自唐代以来,法律就规定如果医生的治疗“合于本方“,在医理上有所根据,医生就不会因为医治无效而获罪。例如清乾隆时期,政府组织编著的大型医学丛书《御纂医宗金鉴》,正是判断医治是否合于医理的重要依据。《医宗金鉴》在同类书籍中极为简明、完备、实用,刊印后即成为当时医学教育最重要的读本,也是中国北方中医界最重视的一本套书,对于北方中医界有极深的影响力。中医和谶纬[图片]《易经》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象是一种呈现。《黄帝内经》提出中医治疗“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就是说看病要从脉搏、舌头、内脏等呈现的体征图像上思维,从而解读病症,对疾病进行判断。这和谶纬之学中,特别是儒生在云彩变幻的形象、虫子啃食树叶的形状中解读信息,形成政治预言的方法逻辑非常类似。因此栗老师认为中医也属于广义的图谶。另外《难经》有云:“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神圣工巧”对应着“望闻问切”的中医诊治方法。康熙赐予御医黄运的御制诗说:“神圣岂能在“;《医宗金鉴》也提到:“近世惟事切巧,大失古圣先贤之旨”,都是认为《内经》中通过对象的理解来诊治疾病的方法,在近世已经很罕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