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95-我去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色达”拍了一部纪录片

EP95-我去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色达”拍了一部纪录片

2019-11-24    57'25''

主播: 无时差研究所👐

23 1

介绍:
主播 / 珂珂 艾谁谁   嘉宾 / Phil 澍澍封面设计 / 珂珂   音频剪辑 / 艾谁谁可能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地方,“色达”——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院。我们这期节目的主人公Phil也是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一片隐匿在山川深处的心灵之所。不过这次他要讲的不是什么宏大的叙事,而是想通过的他的镜头告诉我们,在这个过度神话藏传佛教的时代,其实这些僧侣也都是普通人,除了传统的念佛诵经,他们有微信,也刷微博,喜欢新鲜和新潮的事物。就像大多数纪录片的导演所经历过的那样,Phil在拍摄这部作品的道路上也遇到了重重困难,还有包括一部纪录片有关的真实和虚构的权衡,包括故事性和叙述性的取舍,开放性思维还是引导性思维的平衡。同时我们也想问,为什么相较于电影,纪录片受众如此之小,甚至很多纪录片导演都无法养活自己他们还依然愿意数十年如一日的对一个题材不断打磨,纪录片追求完全的真实性是不是一个伪命题等等。关于这个稍显小众的门类,可能大家和我们一样有很多问题要问,本期节目就让Phil带我们从他的作品聊起,一起探寻纪录片和纪录片导演的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这期节目我们主要聊了以下几点:⭕️2:30 为什么一个搞经济的要去学电影?⭕️3:44 从Phil的纪录片聊起⭕️5:33 全世界最大的佛学院-色达⭕️6:20 全世界是否在神话藏传佛教?其实僧侣也是普通人⭕️10:35 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阻碍是什么?⭕️12:40 纪录片是否需要支付采访对象工资?⭕️14:55 前期是否有准备脚本?⭕️15:40 如何联系到采访嘉宾的?⭕️16:19 纪录片是否有固定的拍摄手法和范式?⭕️16:55 摄像机的存在使得纪录片不存在完全真实的可能⭕️18:30 故事片和纪录片的界限在哪里?⭕️19:38 纪录片有故事性会不会对观众造成误导?⭕️20:40 大众是否倾向于有思维导向的纪录片而不是自我思考的纪录片⭕️22:00 纪录片导演的生存现状⭕️23:30 纪录片是不是某种程度弥补了调查记者的缺失?⭕️25:00 纪录片大师有自己的风格吗?⭕️26:10 为什么纪录片的受众很小?而且总给人很沉重的感觉?⭕️29:10 为什么纪录片总是冗长的?如何看待时长很长的电影?⭕️31:44 大象席地而坐为什么不能用一个简短的表达方式?⭕️32:30 纽约电影节一部《撒旦叹歌》七个小时的电影⭕️34:45 纪录片导演究竟如何赚钱?⭕️36:00 《寄生虫》究竟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吗?⭕️40:00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究竟应该怎么拍?⭕️42:20 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44:00 纪录片导演能够对一个题材苦心孤诣⭕️46:00 纪录片的拍摄是不是无形中改变了当事人的生活⭕️48:22 如何和受访者建立良好的关系?⭕️48:55 如何看待电影的平民化⭕️50:00 澍澍拍纪录片的动机⭕️51:33 Phil之后的拍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