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发展特征,突出表现为异地城镇化现象严重——这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如果将跨地级市作为“就近”和“异地”的分界线,外出农民工中,“异地”流动的比例超过一半。在异地城镇化模式下,农村人口城镇化面临巨大困境:地方政府户籍改革的动力不足,出现“半城镇化”现象,即人户分离;农民工社会保障省内统筹和全国统筹困难很大;农村大量集体建设用地闲置,这与城镇建设用地指标短缺形成强烈的反差。此外,异地城镇化严重影响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第一,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大量“留守”现象和“空心村”现象,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六普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没有成年男性在家的家庭达到了26.48%。第二,农村劳动力过多地向大城市转移,导致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和农业效益下降,削弱了发展农村经济的力量,延缓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第三,农村耕地因农村人口大量流出而得不到有效利用,土地抛荒严重,威胁粮食安全。如今,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基于人口众多的国情,提出了“就近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模式。 就近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是相对于跨地区的、远距离的异地城镇化而言的。就近城镇化,即农民到附近的城市居住和工作。就地城镇化,即农民在村庄完成城镇化,无需迁徙到其他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