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要传统节日 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1.春节春节俗称“新年”,即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汉族外,蒙古族、壮族、朝鲜族、侗族、瑶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也都过春节。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腊祭。我国古代先民在岁尾年初之际,用一年的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举行各种娱乐活动,逐渐形成了新春佳节。[图片]春节活动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经过除夕、春节、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结束。春节活动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以下内容:操办年货、做新衣、掸尘、祭灶、祀祖、吃团圆饭、守岁、贴春联、挂年画、给压岁钱等。节日期间人们还互相拜年,放爆竹、吃年糕、吃饺子、舞狮、扭秧歌、观花灯等。除夕之夜,即年三十晚,家家团聚,吃团圆饭,闭门团座待旦,谓之守岁。北方地区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更岁交子”之意,在南方多吃年糕,象征生活步步高。春节拜年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互相走访祝贺新春佳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2.元宵节正月十五为每年第一个望月,称为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元宵节之夜有观花灯、耍社火、打太平鼓、猜灯谜、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唱大戏等活动,热闹非凡,故有“闹元宵”之说。元宵节吃元宵寄托着人们祈求新的一年圆满甜美的心愿。[图片]每到元宵节,很多地方都要举行灯展。展出的彩灯有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飞禽走兽灯和各种玩具灯。在北方寒冷地区,人们还制作出千姿百态的冰灯,给元宵节的夜晚增添了新的光彩。3.清明节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地。除汉族外,彝族、壮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等都过清明节。清明节一般是在农历三月间,即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它在一年的季节变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加之又有古代的寒食,上巳等节日风俗融入其中,使之成为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图片]清明节的习俗活动主要有扫墓、插柳、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其中扫墓在秦朝以前就有了,到了唐朝成为约定的习俗,宋代得到沿袭,一直延续至今。踏青又叫春游,其意义不仅在于为人们追念祖先、寄托哀思提供了合适的时机,而且也给人们亲近大自然、回归田野创造了有利的条件。4.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端午节又名端阳节、天中节、女儿节、五月节等。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除汉族外,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壮族、布依族等也过端午节。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图片]节日期间主要有赛龙舟、吃粽子、挂钟馗像、挂香袋、饮雄黄酒、插菖蒲、采药等活动,或者煮水沐浴以祛暑辟邪。农历五月,气温逐渐升高,百虫纷纷出现,病毒也滋长起来,所以避毒除害也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赛龙舟是端午节中一项重要活动,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水乡之地。端午节吃粽子的风俗,魏晋时已经盛行了,到了唐宋时期已成为端午节的名食。钟馗原来是岁暮时张挂的门神,清代成为端午之神。5.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名团圆节、仲秋节及八月节。中秋节恰值三秋之中,故而得名。在中国人心目中,中秋节是象征团圆的传统节日。中秋佳节,民间有赏月、吃月饼、吃团圆饭及舞龙灯等活动。另外,在江南一带历来有观潮的习俗,一年之中,以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潮汛最大。中秋时节,秋高气爽,民间还有赏桂花、斗蟋蟀等各种活动。[图片]6.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两阳数相重谓之“重阳”。重阳节起源于民间登高避灾的习俗。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吃蟹赏菊等。九九重阳,又与“久久”谐音,有祝愿长久长寿的含义。[图片]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成为尊老、爱老、敬老、助老的节日,赋予了传统节日时代的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