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的母亲
时间,她很温和,平淡,无悲,无喜,无视世间万物的存在,滴答滴答一味的就是往前奔······
“老丫头”,这个俗而不雅,倍感亲切的爱称,14年不曾响起在耳边,少了妈妈的日子里,陪伴自己最多的是遗憾和想念。14年的光阴里,一次次为母女在梦中相见窃喜,又一次次在梦醒时因分离而凄怆,是啊,流水能带走飘零的落叶,却带不走树的影子,岁月能带走母亲的生命,却带不走对母亲那份浓浓的思念……
我爱母亲,我对母亲的情感近乎神圣,7岁断奶,20多岁还钻母亲的被窝,对母亲的那份依恋无人比拟。母亲的身世我知道得不是很多,这对于女儿来说,却是一个不小的讽刺。
1929年3月21日,母亲出生在赤峰松山区农村一商户人家,李姥爷是生意人,家境堪好,夫妻感情也不错,膝下有一儿两女,母亲最小,生活幸福美满。但世事难料,在母亲还未满三岁时,姥爷在一次商行中,出了意外,永远的离开了这个温暖的家。姥爷走后不久,姥姥被同族人卖到后来的谷姥爷家,三个儿女姥姥只带走妈妈一个,另外两个被抢回李家,听说没多久,母亲的哥哥姐姐就都死了。谷姥爷家条件不好,日子清贫,幸运的是姥爷一家人相处融洽,除了挨饿和日本鬼子进村的骚扰,日子还算舒心。我和姥爷未曾谋面,听妈妈讲,姥爷是村里的支书,人品极佳,提起谷支书十里八村无人不晓。日本鬼子进村扫荡,全村人都藏在山上,只有姥爷一个人留下来和鬼子周旋。母亲虽不是他亲生的,但对母亲的疼爱已超越了其他子女。母亲和三个妹妹一个弟弟一直是情深意重,事实证明的确如此,从我记事起就感知舅舅姨妈他们那份浓浓的亲情。
母亲18岁嫁到我家,一生育有十三个儿女,期间夭折三个儿子,这对母亲来说是很痛心的事情。她一生中,大半时间都被家务和农耕占去了。
正如朱德所说的那样,母亲是千百万劳动人们的一员,勤劳质朴当之为愧。每天天不亮母亲就得起床,算上长工近二十几号人的一日三餐,都由母亲一人承担(因为父亲是唯一的儿子,也就无妯娌可言,更谈不上轮班做饭了)。不但如此,白天和长工一样下地干活,她比长工要辛苦得多。晚饭后经常推碾子磨米磨面到深夜,回来还得带孩子,一天下来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听母亲讲,经常在烧火做饭时打瞌睡,被奶奶发现了,轻则挨骂,重则挨打,可以想象母亲所过的生活,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苦不堪言!封建社会三座大山,一座不少,重重地压在母亲的头上,让她受尽苦难,却未曾放弃过对生活的信念,她坚信总会有一天,她的儿女长大成人,生活会越来越好。
如果说勤劳是母亲的第一大优点的话,那么宽容就是母亲的第二大优点。大姑父战死朝鲜战场后,大姑带着儿子回到娘家过活,期间对母亲也很不友好,和奶奶爸爸合起伙来刁难母亲,唯一一个能替母亲说话的是一向温和的爷爷,但是势不压众,更多的时候都是无济于事。大姑37岁病死在娘家,生病期间,也一直是母亲不计前嫌,一心一意地侍候到死。69年奶奶爷爷相继去世,都是母亲穿梭病榻床前。奶奶在生病期间也对母亲忏悔,母亲只是淡然一笑,告诉奶奶:过去的事情就不要提了,安心养病吧。简单质朴的话语,折射出怎样的胸怀?相信奶奶是带着忏悔,更多的是欣慰含笑九泉的。母亲虽未曾读过书,但她懂得如心为恕的道理,她也常教导子女们,与人相处,要学会宽容,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人心都是肉长的,得饶人处且饶人。
和母亲交往的人都知道,母亲很善良。早在三座大山期间,趁奶奶不备,总用家里的粮食周济同村的穷人,有时被发现了就得挨一顿毒打,但她好了伤疤忘了疼,“死不悔改”,大姐劝她以后不要在犯“错误”了,她却说:我们大家每人少吃一口,就能省出来一份口粮给别人,看着人家挨饿,心里比挨打还难受呢。
母亲为人友善,邻里之间,婆媳之间,从未因某事和谁争执过。母亲心态平和,遇事豁达,对人对事都坚持一个原则,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对方着想,常教导我们——宽人等于宽己。
母亲生活一向很简朴。生活中自己从不浪费粮食,也常用“糟蹋黄粮有罪”来教导我们。
客观上讲,好多事情我知道的并不多,等我有记忆时,母亲已是年近半百的人了。搜寻我最初的记忆,母亲头发又黑又长,长发盘起然后在后边用黑色网罩罩住,总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或青或蓝,很干净很利索的小老婆形象。听姐姐讲,妈妈年轻时很漂亮的,外表与内心兼容一个“美”字。
爷爷奶奶去世后,留下的钱粮本该能够支撑一大家子的生活,可因父亲从未掌过家,家业很快就用光了。爷爷留下满满一木头柜子的钞票,被没安好心的堂哥,用赌博的方式从父亲那里骗得一干二净。又为了给表哥安排工作娶媳妇,把存粮也卖掉了,日子彻底进入一贫如洗的状态。文革期间,父亲被迫放弃公社的文秘工作,粮、钱两大支柱同时倒塌,日子直线下滑,众多儿女的衣、食、住、行,读书,儿子的娶妻生子等等,都是母亲在操持着,为了儿女操碎了心,多亏大哥懂事早,助了母亲一臂之力。等熬到儿女成人时,还未来得及喘口气,又送走老姑和老爸,老爸脑血栓瘫痪在床8个年头,多半都是母亲打理的。老姑和母亲的姑嫂情,用“老嫂比母”来概论一点都不多余,记得老姑每次回娘家都小住几日,走的时候母亲都要送出20里地之外,然后洒泪挥手告别。
父亲走后的第7个年头,2004年农历10月7日,母亲因病救治无效,被死神带到了天堂,享年75岁。
母亲在世时,常说人要积德行善,才会多子多孙多福,如果没有那场大病,母亲今年应该是89岁高龄了,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四世同堂的全家福,目前为止已有88人(包括母亲),其乐融融的盛况,相信天堂里的母亲一定会感知得到,她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想想苍天对于母亲实属不公平,从呱呱坠地到回归尘土,还没来得及享受一下生活,便匆匆离开了。但转念一想,老天又是公平的,世间万事万物谁又能违背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呢?只是她的匆匆一别,给我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思念。
集勤劳、宽容、善良、友善、豁达、简朴于一身的母亲,一生中没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都是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但她身上的优良品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鞭策着我们,让子孙后代受益终身 ,感谢苍天赐给我们这样的母亲,为有这样的母亲倍感自豪! 如果有来生,我还做母亲的女儿,只是要我早几年来到这个世上,亦或是她晚一些启程到天堂。我不想在父母需要照顾时,我还没有感恩的能力,便让我终生饱尝“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那样太酸涩,太武断!很是渴望父母在世时,为年迈的他们尽一份孝心,哪怕是简单的一顿饭,几句家长里短,添一件衣服,也能求得心灵那份安宁,这比什么都重要。借用鹤乡人老哥的诗词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时敬忘忧草,亦恭康乃馨。莫言多妩媚,谨羡谢恩心。慈母多从爱,子女感溺深。孝因亲不待,悔目泪沾襟”。
十四年了,不知道母亲在那边过得好不好,梦里告诉我的是不是实情?我想,天国那边不会有病痛折磨,一切不好的事情都不会发生。
年龄越长,这份思念就越厚重,母亲的笑容,母亲的鬓白,母亲的背影,母亲的唠叨,还有母亲那双粗糙颤抖的手,每每忆起都是我的暖……
母亲,我最亲的人,愿您天国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