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火星——战争使者The Bringer of War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火星——战争使者The Bringer of War

2017-05-21    07'31''

主播: 96涛声依旧

249 5

介绍:
行星》组曲是一部庞然巨著,分为七个乐章,分别以九大行星中的七个星球(地球和当时尚不为人类所知的冥王星除外)命名,乐队编制也异常庞大,启用了一般很少登台的低音长笛、低音双簧管、低音单簧管、低音大管、次中音大号等管乐器,以及管风琴和众多的打击乐器,最后一个乐章中还有一段六声部的女声合唱(有时以两支独奏长笛取代)。如此众多乐器的组合产生了丰富的音响色彩,如在“火星”乐章的一段音乐中,乐队的全奏展示出了地动山摇的气势。但正是由于庞大,这部作品一般很少全曲演奏,通常仅演其中的三、五个乐章,有时则只是单独演奏一个乐章。   《行星》组曲与纯粹的天文学并无关系,而仅仅是建立在古代迦勒底人、中国人、埃及人和波斯人所熟悉的“占星术”之上的。霍尔斯特在1920年公演时曾对记者说:“这些曲子的创作曾受到诸行星的占星学意义的启发。它们并不是标题音乐,也不与古代神话中的同名神仙有任何联系。如果需要什么音乐上的指引,那么,尤其是从广义上来说,每一曲的小标题足以说明与某些庆典活动有关的那种礼仪性的欢乐。例如,土星带来的不仅是肉体的衰退,它也标志着理想的实现,而水星则是心灵的象征……”   第一乐章《火星——战争使者》:霍尔斯特是在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完成这一乐章的。因此有人认为,这段音乐是对当时迫在眉睫的战争的预言。确实,这一乐章的音乐,尤其是由打击乐器和弦乐器弓杆击弦奏出的蛮横、激昂的渐强节奏型,暗示出军队在行进,给人以一种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C大调,快板,5/4拍。一开始弦乐用弓杆敲击琴弦,和打击乐一起奏出具有进行曲节奏特点的节奏型。这一模仿军鼓声的节奏音响,使人联想到军队的步伐,从而表现了故争的残暴,乐曲由弱渐强,形成了一种由远而近的战争威慑感。 紧接着,从低音区浦现出起伏不定的第一主题,低沉而压抑,具有一种令人不安的特点。固定的军队行进节奏不断地反复并且越来越响 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战云密布的图景。当管乐器奏出此起彼伏的号角声形成一种紧张气氛后,长号与大号在固定节奏型的衬托下吹奏出低沉浑厚充满怒气的第二主题。《火星》第二主题,这一主题犹如变幻莫测的战争风云,音乐色彩也不断地变化。随着步步高涨的情绪,乐曲引出了威武的进行曲风格的第三主题。《火星》第三主题(进行曲主题)这一主题的前半段由大号吹奏,后半段转调后由小号吹奏,同时,管风琴宏大的音响使这支军队显得更为浩荡。在高潮中突然一声巨响音乐气氛急转直下,沉闷的空气又笼罩了一切,前面呈示过的各个主题的展开形成了此起彼伏的激战场面。乐队接连奏出强烈的和音犹如隆隆的炮声和悲愤的呐喊,使乐曲充满了阴沉黯淡的色彩。在西方,自古即以战争之神玛尔斯的名字称呼火星。作者于1914年8月动笔谱写《火星》时,第一次世界大战迫在眉睫,战争乌云已布满全欧,因此这首乐曲的创作或许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