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曲完成于1806年。这一年,他对他的学生——匈牙利的伯爵小姐莱莎.勃伦斯威克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并在她家的庄园度过了愉快的夏天,称她是“身旁开放的最最美丽的花朵”。他一生中这“最明朗的日子的香味”,保存在这一年写作的《第四交响曲》中,同样也渗透在这部唯一的小提琴协奏曲里。
据贝多芬年表记载,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的当年12月在维也纳首演。这首协奏曲是贝多芬专门为当时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克莱门而作,也是由克莱门特首演小提琴。当时一、三乐章中的华彩部分是由克莱门特谱写的。现在演出的基本是二个华彩版本,一个是约阿西姆华彩,另一个是克莱斯勒华彩。
全曲分为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不太快的快板。这一乐章从定音鼓的五击开始,因此这首协奏曲也被称作《定音鼓协奏曲》,乐队前奏将呈示部的主题首先演示一遍。其中的D大调主部主题沉静、安详,A大调副部主题力度有所加强,并在重音拍上采用顿音,显得非常坚定、果断。整个乐章中一直由主部主题占据主导地位,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有对比,但是没有激烈的冲突。整个乐章的情绪是沉着、坚定的。
第二乐章,小广板。这一乐章是典型的贝多芬抒情曲,是一种宽广的抒情。单簧管呼应着小提琴奏出的乐句,一句一句平缓地流淌,其中间或有小提琴的快速经过句。最后,经过一个简短的小提琴独奏不间断地直接进入第三乐章。整个乐章的情绪是冥想、平静的。
第三乐章,快板,回旋曲。小提琴一开始就在四弦上奏出主题,这个跳跃的主题充满欢乐的情绪。随后,乐队重复。这个主题在小提琴的各弦上都有表现,最高到一弦高把位的泛音演奏,音域跨度极大,充分表现出欢乐和高昂的情绪。这个乐章的高潮也是整个乐曲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