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C大调第41交响曲“朱庇特”》作品551号 Symphony No. 41 in C major,“Jupiter” K551
C大调第四十一交响曲,又名朱庇特交响曲,是莫扎特三大交响曲的压轴之作,其规模宏大,壮丽灿烂,在他众多杰出的作品中,堪称为最优秀的器乐曲作品。在此部交响曲中已经看不到受海顿影响和家庭经济因素影响的成份(莫扎特写完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时,家庭的收入一落千丈,但他依然保持开朗的心情),它是莫扎特发挥其作曲特色的代表作品,表现了莫扎特晚年娴熟的作曲技巧。此曲还是均衡对照的典范。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最高的创造神之名,把它作为此曲的别名是十分相称的,但这并非莫扎特本人订的名称,而是后人加上的。Symphonie No.41“ Jupiter”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于1788年8月10日完成。C大调。标题“朱庇特”( Jupiter)系罗神话中至高无上的神,在希腊神话中称为“宙斯”(Zeus),是诸神和人类主宰。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会经纪人约翰?彼得?萨洛蒙( Johann eter Saloman,1745-1815)曾说:这部交响曲尤其是它的终乐章,是器乐作品中登峰造极的“朱庇特”。从此这部作品就以《朱庇特交响曲》的曲名流下来。萨洛蒙于1790年还曾经口头上约请莫扎特第二年到伦敦,后来因莫扎特去世而未能实现。《第四十一交响曲》被称为“朱庇特”是当之无愧,也很恰当。尤其是它那壮丽的终乐章,确实像金字塔那样气势雄伟,结尾上把奏鸣曲式与赋格曲的写作手法融于一炉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莫扎特的亲笔总谱原稿,现在收藏在林茨国立图书馆内。首次演出时间不详。
第一乐章:活泼的快板-4/4 拍-奏鸣曲式
是一个灿烂生辉的乐章,各主题对比鲜明,为数亦多。呈示部演奏两遍,第一主题为C大调,从一开始即以齐奏上行音阶呈现,显得庄严而堂皇。第一主题后半部分则是小提琴与长笛的亲切交流,在小提琴与大提琴高音区的带领下引入G大调第二主题。第二主题充满了活泼的气氛,音乐形象生动。发展部经过大量频繁转调,紧张的戏剧性气氛让人耳不暇接。再现部的两个主题皆由C大调奏出,情绪一直保持快乐,并推向明亮的结尾。
第一乐章 急速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主部主题以坚强有力的乐队全奏开始,用小提琴的歌唱性音调收束
主部主题在莫扎特《第一交响曲》中就能见到这种主题内部形成强烈对比的结构原则。这个4小节的主题(2+2),是整个乐章的核心。它的展开过程既富于动力性,又充满着快板乐章特有的歌唱性。例如,23小节后主题轻轻再现时,可以听到长笛和双簧管以优美的对位旋律与其交织在一起,接着以主题后半部歌唱性的音调作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机,向前推进。告一段落后呈示典雅的副部主题。
副部主题在轻盈的副部主题延伸下去时,主部具有歌唱性的动机再次贯串发展直到结束部主题的出现。轻快活跃、略带舞曲特点的这个主题在本乐章中的重要性仅次于主部题。这不仅是由于它的主题形象格外生动而给人留下特别深的印象,而且还由于它在展开部中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在展开部的后半部里,主部主题先以假再现的方式出现,接着主部前半部有力的动机获得了用武之地。到了再现部,三个主题依次在主调上再现,并且明快地结束了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3/4拍子-奏鸣曲式
与其他乐章形成对照,不甚华丽,但显得庄严堂皇。第一主题为F大调,弦乐器奏出了如歌如泣的旋律。在进入第二主题之前,乐曲以c小调呈现,并加入中提琴的减七和弦分声部,使乐曲基调变得不安。第二主题为C大调,旋律依旧柔美亲切。如歌的行板,F大调,奏鸣曲式。由加上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呈示出来的主部主题是整个乐章的缩影。
犹如咏叹调的主题肃穆、宁静。副部主题(例五)安详而优雅。展开部简短而犹如间奏。再现部之后,本乐章用主部主题的又一次紧缩的再现作为结尾,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稍快板-C大调-3/4拍复三部曲式。开头的主题前半部分半音下行的音调在整个乐章展开过程中不断重现。它与第一乐章副部主题的开头有血缘关系。三声部中段依然是在C大调上。先由管乐奏出前长后短的终止式(属到主)之后才出现轻松的舞曲旋律。这种写法,使这段音乐略带幽默感。紧接下来是三声部中段里对比鲜明的段落。
倘若把它与第四乐章最主要的主题(例九)比较一下就不难看出,它们是孪生兄弟,它预示着终乐章的出现。这是庄严的宫廷风味小步舞曲,乐曲的主题照搬了贝多芬谐谑曲中的下行半音阶。三声中部很像海顿式,但规模要比海顿的大些。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C大调,2/2拍子
这是整个交响曲的核心,它融合了作曲家一生中完成的五段经典旋律。整个乐章的特色是以对位手法展开的,它充分连续地应用了赋格法的技巧,完美地融合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从而达到白热化高潮。
第四乐章(终乐章)活跃的快板,C大调,奏鸣曲式。这部交响曲又被称为《附赋格曲终乐章的交响曲》( Sinfonie mit der Schlussfuge)。有人认为,这个乐章在曲式上是把奏鸣曲式同三重赋格曲(三个主题的赋格曲)结合在一起的。但是另一种看法认为它不是赋格曲,只是在开始时使用了模仿的手法,乐曲部分地使用了对位法的写作技巧而已。还有的说,这是包括赋格段的奏鸣曲式。总之,这是充分运用了复调写作技巧的奏鸣曲式结构的终乐章,它成为莫扎特交响音乐的顶峰。继往开来,贝多芬沿着这部气贯长虹的交响曲指引的方向迈开了大步整个乐章有三个主要主题。首先呈示属于主部的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
开门见山,乐章一开始就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第一主题。莫扎特在他八周岁前后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第二乐章中首次创用了这个主题。之后,在他的室内乐曲和交响曲中,先后运用过十次左右。在这里,这个主题是主轴,雄伟的终乐就是以它为开端,以它为主要素材编织出来的。它的重现引出了动力性很强的第二主题。以附点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快速连奏缀成的这个第二主题,在整个乐章中都起着显著的作用。第一,第二主题以主调音乐的织体呈示之后,第一主题运用赋格段的复调织体,在各声部多次再现,形成多层次的连贯不断地发展,加强了听者对主要乐思第一至第二的印象。接下来出现了用模仿手法展开的第三主题。以级进向上的旋律线和带颤音的附点节奏型为主要特征的这个只有两小节的主题,显然是从第二主题派生出来,同时这两者又相“反”相成。它们的共性是附点节奏,而在旋律进行方向及其他方面则形成对照。第三主题是采用卡农式模进的方式发展的。主部告一段落后,由第一小提琴呈示副部主题—第四主题。
以下行三度和上行四度的音程为主要特征,并进入了第二主题成分的副部主题,在G大调上呈示出来后,第二主题立即在高音区由长笛秦出并与其呼应。发展过程中的复调处理,使整个副部的音乐多彩而充实,接下来自然面然地冲进结束部展开部主要由第一主题的四个全音符构成的主要动机和富于动力性的附点节奏的第二主题交织面成在再现部中,第一主题的再现和它的主要动机的模进进行,使乐曲的声势浩大,气势更为磅磷,各个主题在再现部中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结尾以第一主题主要动机的变体开始。接着响起双簧管和大管奏出的半音下行的音调,它是在第三乐章中多次再现的小步舞曲主要动机的回闪。
乐声由轻转响后,本乐章中的几个主题交织在一起,融合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先是主部第一主题和副部主题同时再现,接着第三主题、第二主题依次进入,它们浑然一体,使结尾实际上成为使乐曲进一步推向高潮的第二展开部。气象万千、气宇轩昂的乐声使乐曲达到新的高潮后,第一主题、第二主题在主调织体的背景上强有力地结束了这部堪称为里程碑的交响曲。全曲演奏时间约3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