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2021-02-13    29'09''

主播: 96涛声依旧

104 2

介绍:
埃尔加谜语变奏曲 Op.36 "Enigma variations Op.36" 英国作曲家埃尔加(Edward Elgar,1857-1934)作于1899年。 交响变奏曲。同年6月19日在伦敦首演。后经修订,增加了结尾。并于同年9月13日在乌斯塔音乐节上演出。作者亲自指挥。乐谱出版时,扉页上有如下题词:“献给曲中被描述的朋友们”。本曲为作者的成名之作。 原曲名为《依据独创主题的管弦乐变奏曲》,因曲谱第一页上印有“Enigma”(谜语)一词,后人遂改用现名。全曲由主题及十四个变奏组成。每一个变奏均以外文姓名的缩写字母、别名、代号或者记号作为标题。 作者曾经说:“在这些变奏中,我描绘了包括并非音乐家的十四位亲朋好友的特征,以便让他们和我自己从中得到快乐。这是我和朋友之间的私事,没有必要披露。应该认为这首变奏曲只不过是通常的乐曲而已。关于“谜”,我不想作什么说明——就让它不明不白吧。我要提醒各位:主题与种种变奏的联系常常是表面的。而乐曲却有一个贯穿全曲的大主题,但不演奏,中心主题隐伏而绝不露面的。这情景与近来的某些剧作,如梅特林克的《入侵者》和《七公主》一样,真正的主角是从不出现的。“作者这番话表明,本曲有两个谜”。其一是隐伏的中心主题,其二每一个变奏段落之首的字母或者标记所代表的人物。尽管作者希望人们把本曲作为一部纯粹的音乐作品接受,而不要去猜测其中的底蕴,但是人们还是苦苦追索着谜底,并得出了某些确切的答案。 作者死后,他的知己阿特金斯爵士在伦敦《音乐消息报》上将各种变奏标题所代表的人物姓名公布于世。至于乐曲的隐伏主题,有人考证为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歌剧《帕西法尔》中的警句的旋律,但是至今依然是个“谜”。 Theme (Andante)乐曲主题采用行板,4/4拍。共十小节,由前后两个乐句组成。前乐句六小节,G小调。跳进的音程和每两小节长短相反的节奏,带有前后晃动的摇摆感和幽默的色彩。主题的后乐句四小节,转为同名大调G大调。仍然保持着诙谐的特点。 第一变奏:C.A.E.。行板,4/4拍。标题字母为作者的夫人卡洛琳·爱丽丝·埃尔加姓名的缩写。主题的节奏在这一变奏中有所变化,先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后由长笛、单簧管奏出,乐曲优美柔和,形象地描绘了夫人的亲切和温存。 第二变奏:H.D.S.P.。快板, 3/8拍。标题字母为业余钢琴家休·戴维·斯图尔特-鲍威尔姓名的缩写。他常和作者以及另一位朋友一起演奏钢琴三重奏曲。作者演奏小提琴,另一位朋友演奏大提琴。作者曾说,每次演奏前他总喜欢先在小提琴上作一阵音阶式的快速进行。在这一变奏中,作者用快速的十六音符的乐句漫画式地模仿了这一习惯。 第三变奏:R.B.T.。小快板,3/8拍。标题字母为其友人理查德·巴斯特·汤森姓名的缩写。汤森有一副天赋的低音歌喉,又掌握独特的发声方法,他的音色常使人联想到低音管乐器。因此作者在这里用大管演奏玛祖卡舞曲来象征这位男低音朋友。 第四变奏:W.M.B.。标题字母为其友人威廉·米斯贝克姓名的缩写。贝克既是学者又是绅士,同时又是瓦格纳的信徒。他精力充沛,处理问题果断而有魄力。这段变奏以活泼有力的旋律再现了这位朋友的性格特点。变奏最后以富于戏剧性的尾声结束。 第五变奏:R.P.A.。中庸速度,12/8拍与4/4拍。标题字母为其友人、酷爱音乐的学者理查德·阿诺德姓名的缩写。理查德·阿诺德为英国著名诗人马修·阿诺德之子。乐曲以复调手法将主题第一乐句作变奏处理,并由长笛轻松地走出第二乐句,成功地刻画了阿诺德风雅潇洒的形象。 第六变奏:Ysobel(伊索贝尔)。小行板,3/2拍。标题名为作者的女学生伊莎贝尔·菲顿名字的谐音。伊莎贝尔原来学习小提琴,后来改学中提琴。因此这一变奏采用中提琴独奏,以象征伊莎贝尔的演奏。在木管和圆号的衬托下,中提琴独奏的旋律委婉如歌,充满温和抒情的色彩。 第七变奏:Troyte(特洛伊特)。急板,4/4拍。标题为作者终生的知心朋友、建筑家阿瑟·特洛伊特·格里菲斯的名字。据说特洛伊特为人豪放热情,因此,乐曲在这一变奏中,定音鼓突出的音响以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有特色的节奏,使乐曲充满激情。 第八变奏:W.N.。小快板,6/8拍。标题字母为一位居住在莫尔旺附近一座十八世纪别墅中的贵族老夫人威尼弗雷德·诺伯里姓名的缩写。乐曲中轻盈的主题旋律由单簧管演奏,乐曲精巧柔美,象征诺伯里夫人娴静淡雅的气质。 第九变奏:Nimrod(宁禄)。慢板,3/3拍。标题为作者在伦敦诺瓦罗音乐出版社工作时的知友奥古斯特·约翰内斯·耶格尔的代号。耶格尔出生在德国,“耶格尔”在德语中意为“猎人”。在圣经中有一英雄的猎人,即挪亚的曾孙名叫“宁禄”,作者遂以此名为标题作为耶格尔的代号。这一变奏于1910年1月24日追悼耶格尔的音乐会上首演。当时作者说“这一变奏不仅描绘了他的外貌......而且刻画了他的性格和气质,除了徐缓的音乐外,还需要热烈敏捷的成分。这一变奏还记录了一次夏夜长时间的交谈。那时,耶格尔出乎意料地成为了一位雄辩家,滔滔不绝地大谈贝多芬的伟大,尤其称赞贝多芬作品的慢板乐章”。乐曲温文典雅,象征耶格尔敦厚的性格和谦虚的气质。 第十变奏:Dorabella(多拉贝拉)。间奏曲。小快板,3/4拍。标题为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歌剧《女人都是这样》中的女主角多拉贝拉。作者以此暗指挚友多拉·彭尼。这一变奏由带弱音器的弦乐和木管表演。乐曲纤巧轻盈。 第十一变奏:G.R.S.。活跃的快板,2/2拍。标题字母为赫里福德大教堂管风琴演奏家乔治·罗伯逊·辛克莱的姓名的缩写。这一变奏不但表现了辛克莱的音乐形象,甚至还描写了辛克莱的爱犬丹。据说,变奏开头的三小节即描写了爱犬丹奔下堤岸,跳过瓦伊河的情景。变奏先由大管和低音提琴演奏,接着,铜管奏出强烈的声响,使人联想到教堂管风琴宏大的音量。 第十二变奏:B.G.N.。行板,4/4拍。标题字母为大提琴家巴兹尔·格·内文森姓名的缩写。内文森常与作者一起参加室内乐演奏。在这一变奏中,大提琴奏出忧郁的小夜曲旋律,形象地表现了内文森的演奏和他深沉细腻的性格。 第十三变奏:***。 浪漫曲。中庸速度,3/4拍。标题中的星号,代表作者的女友玛丽·利冈。这一变奏为本曲最富于浪漫气息的段落。据说作者创作本曲时玛丽·利冈正在海上旅行,因此,作者在变奏中引用了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平静的海和愉快的航行序曲》的主题片断,以祝其一路顺风。乐曲在弦乐带有晃动感的伴奏音型衬托下,由单簧管奏出主题旋律,其中中提琴奏出的如同波浪的音型,使人联想起微波荡漾的海洋。随后,乐曲声渐渐减弱,犹如海船渐渐没入地平线。最后,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十四变奏:E.D.U.。终曲。快板,4/4拍。标题代表作者本人。据说,这三个字母是埃尔加夫人对作者的爱称“阿杜”(Edu)。这一变奏的开头部分带有进行曲的特征,形成高潮后变化再现第一变奏,最后在明快而辉煌的气氛中结束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