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几期的「社会病理学」节目里,我们聊到了打卡旅游和网红审美,除了与其相对应的旅游消费和外貌消费,人们的生活习惯似乎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一份网上流传的非官方统计现实,某购物平台每个月的消费节活动少则3次,多则12次,最高可达20次。促销庆祝原有的节日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生造出来的节日越来越丰富,过节的方式似乎却在变得越来越单调、越来越缺乏想象力。人为什么会消费,人为什么要生产?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变得由我们所购买的东西所定义?反消费主义就是完全不消费吗?新消费状态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现在是人在消费物,还是物在主导人?现代社会如何一步步创造了让人消费成瘾的机制?在本期播客中,主播何必和嘉宾孟庆延想聊一聊消费主义和反消费主义的话题。【本期对谈】主播:何必(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嘉宾:孟庆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收听指南】01:00 当所有的节日都变成了购物节02:35 现代人,每一天都活在消费里04:40 制造需要,消费反过来决定生产05:40 需要=发展,我们更进步了吗08:39 消费成瘾机制11:20 外卖员的劳动价值在于抵抗商品的贬值14:00 在消费主义的状态下,占有>需要16:54 你消费“物”,“物”定义你【工具箱】拜物教一词源于葡萄牙文的feitio,原义为手工制品。古代人们由于生产实践的局限性和科学知识的缺乏,对于自然界的许多事物和现象,如风雨雷电,水火林木,丰歉祸福,无法了解它们的起因、后果和运动规律,往往从宗教世界的幻想中去寻求解释。人们把某些物神化了,把日、月、水、火、雷、电等自然现象,看作是支配人类命运的神,从而加以崇拜,产生了拜物教。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往期回顾】Vol.63丨精神鸦片:究竟哪些东西在“毁掉下一代”?Vol.65丨算法系统:人类终将陷入自己理性的牢笼Vol.68丨全景敞视:当我们一起步入“楚门的世界”Vol.70丨城市竞争:抢人大战除了抢人,还在抢什么?Vol.73丨跟风旅游:一生有多少“一定要去一次”的地方?Vol.76丨颜值正义:一场多数人对多数人的“暴政” [图片]【下期预告】没有房的人生是失败的人生吗?【关于我们】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思考。「东腔西调」是一档由大观天下志制作播出的轻文化播客,每周五更新,不定期加更,感谢你的收听。你可以在喜马拉雅、小宇宙、网易云音乐、QQ音乐、苹果播客、36氪等各平台找到我们。欢迎多多留言评论,我们真诚感谢所有反馈,同时也期待更多脑洞。公众号:东腔西调听友群:添加小助手eidos001(备注「播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