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中国科普博览 SELF格致论道讲坛导语:“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如何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你会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吗?这或许都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主观痛苦和社会适应是判断心理疾病的两大标准,如果出现持续的自我痛苦以及无法融入正常的人际关系时,要警醒你的“心”可能出现了问题。自我、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影响着每个人心理健康,对自己有恰当的认识、情绪相对稳定、对生活保持好奇与兴趣、遇到挫折能够适应变化、可以感受到来自周围朋友的支持与关怀、在工作学习中能够发挥才智,这五个维度你给自己打多少分?---嘉宾介绍---[图片]陈祉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国民心理健康评估发展中心负责人以下是陈祉妍演讲内容实录:大家好我叫陈祉妍,我的研究领域是心理学,很多年前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当时北大的舞厅特别兴旺,每到周末冠盖云集,我那时候也很喜欢去跳舞。我喜欢跳舞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我比较喜欢有一点美感的运动,第二个原因是我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一般很多人搭讪的时候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学什么的?”,我说我是学心理学的,然后他们接下来通常会问几个问题中间的一个,其中一个问题是“你知道我现在在想什么吗”,还有一个问题是“你看我的心理健康吗”。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心理学家都知道如何来判断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或者说对心理疾病进行诊断进行治疗,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心理学大概有三十几个分支,你们可以登录中国心理学会的网站,可以直接看到它有三十几个分支机构,在这些分支机构里面,最和心理健康关联的是临床心理学与咨询心理学,这也正是我的专业。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帮助,人们是不是有能力去判断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呢?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超过6000多人的调查,这项调查里面我们有一个问题是“你觉得社会上的心理问题是不是比较严重呢?”,大概有48%的人说严重,12%的人说不严重,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40%的人说我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图片]如果是判断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可能大家多多少少会有点感觉“我健康或是不健康”,但是其实还是会出现高估或者低估自己心理健康的现象。[图片]比如说一些强迫症的患者,他们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是比较奇怪的,而且会感觉到自己对自己的控制力是不足的,可能有点失控,因此其中有很多人会担心自己会发展成精神病,但是其实基本上是没有这样的风险的。另外一种低估,也就是说存在问题但是忽视,这种情况是更经常发生的。这种情况有时候发生在我们对自己的评估上面,比如说有些人他身体上有持续的各种疼痛,有的人可能是腰疼,有的人是身体上这个颈背疼,或者甚至是迷走的全身的这种疼痛,然后在医院里面反复的进行各科的检查,并没有查出身体上的什么样的疾病,那么存在一种可能性,就是他可能存在心理上的问题,其中一个可能性是抑郁的问题。我们除了会低估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时候我们还会低估身边的朋友包括家人的心理问题。在我们的咨询中心,经常会来一些带着孩子来求诊的父母。我们会发现在生活中很多人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比较有阻碍的,但是他会愿意为了孩子迈出这一步。遗憾的是在很多时候我会发现前来求治的家庭那个问题已经积累了很久,孩子身上的问题在比较早就有表现,但是往往在问题积累到相当严重了才来求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恢复到健康需要的时间和代价就会比较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低估?我们会发现因为心里的痛苦它是比较内在的,特别是一些抑郁的问题,表面上可能看不出来,但是内心可能感觉是崩溃的,所以外在的人不一定能看到,哪怕你身边很亲近的人都不一定能看到。父母更愿意把孩子往好处想,所以有时候我们甚至遇到孩子对父母说我陷入了抑郁,但是父母是不相信的。有一次我遇到一个家庭带着孩子来,想解决孩子学习方面的问题,家长觉得孩子在做作业非常慢,很多该做的事情都非常拖延,同时这个孩子还有一些作息上的等等多方面的问题。我们给这个孩子做了心理测验之后发现他的抑郁分数非常高,提示他是可能存在严重的抑郁问题的,我把这个情况向家长解释,希望家长能够重视,可是他的妈妈却对我说我觉得这个孩子在夸大他的问题,夸大他的困难,他可能只是想找个借口,证明说他学习不好是有借口的,这一点我也是感觉到非常的遗憾。那么究竟如何来判断心理健康呢?如果是判断心理疾病的话基本上有两个标准,一个标准叫做主观痛苦,一个标准叫做社会适应。所谓主观痛苦指的是说这个人内心感到非常痛苦,觉得“我不该是这个样子,我的生活已经不正常了”,这是符合心理疾病的一维标准的;另外一维的标准就是社会适应,他可能是在学习可能是在工作,可能是在家庭或其他的人际关系上有持续的问题,然后他没有办法扮演好社会期待他的一些功能。所以这个标准我们掌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如果说我们是有一些小小的怪癖,比如说锁门的时候锁完之后总要多推三下以证明这个门确实锁上了,但是他不太干扰我的生活,这个并没有到达心理疾病的地步,可是没有疾病就等于健康吗?大家会觉得有很多人是处在中间的状态,那么为了更全面的评估大多数普通人的心理健康的状况,我们在2007年制定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结构,并且在这个基础上研制了中国心理健康量表,分成不同的版本适用于不同的人群,但是它有核心的这个五维结构,简称自我情绪适应人际和认知。[图片]自我指的是,如果一个人健康的话,那么他对自己能够有比较恰当的认识,在情绪的方面他相对比较稳定,它是有能力体验到快乐,对生活感兴趣,但是一个健康的人也是有负面情绪的,他也会有他的烦恼或者生气的时候,只是相对来说比较适度。他在人际交往上面能够去适度的参加一些人际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他能够体会到周围的人对他的支持和关怀,他能够适应学业工作或者在生活中解决问题,在这些领域能够较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在这些维度里面,非常核心的是自我这个维度,因为自我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核心。可是我会发现这个词有时候不那么吸引人,我在大学里面会做一些讲座,当这个讲座的题目是如何接纳自我的时候,来的人只有几个人,当这个题目是恋爱中的心理学的时候,来的人座无虚席。其实我讲恋爱还是在讲自我,我在讲恋爱的时候我会说“如果你不能了解到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不知道自己要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你又如何去选择志同道合的伴侣呢?”。[图片]而另一方面一个人进入到恋爱之中,又是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深化,因为在一个深刻的亲密关系里面,你会发现自己有哪些是可以调整、可以学习,而哪些又是不管你多爱他你都不会放弃,那是你核心的部分。人们对于自我的这种认识可能不是那么关注,因此使我今天想更多地讲自我的这个维度,自我的结构。一个人健康的自我,大概从这样几个角度来描述,一方面他能够有一定的自我了解、自我认识,第二方面他能够有基本上接近现实的自我评价,第三个方面就是他能有较好的自我接纳。其实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我记得有一年有一位非常知名的英国心理学家来北京讲座,然后在讲座结束的时候,听众中间就有一位穿黑衣服的青年站起来问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不知道我想干什么,我知道我的父母想要什么,但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这位心理学家特别的有经验,他回答说听到你这样一个中国青年问出这样的问题,让我觉得中国的未来特别有希望,但是他没有具体回答这个问题。如何认识自我,如果我们探索自我的”打开方式”是不太正确的,甚至会带来更多的心理问题。大家还记不记得在射雕英雄传里欧阳锋是怎么疯的,是黄蓉引得他自己跟自己打斗,然后产生了严重的”我是谁”的这个困惑,听到他一路惨叫着渐渐远去,郭靖不禁重复欧阳锋的最后一句话,喃喃自语道“我是谁”,黄蓉这个时候吓坏了,她害怕郭靖也陷入同样的疯狂,赶紧打断他的想法对他说“你是郭靖,靖哥哥,快别想自己,多想想人家的事吧”,黄蓉提供了一种找到自我的比较安全的方式,就是当我们投入到生活各种各样的活动中间,尝试着各种各样的活动,在和别人的相互交往得到别人的反馈,与别人相比较中间我更清楚地认清我是谁,所以这个问题是不可以坐在家里反复地追问的,而是要走出去在外面去体会。[图片]在自我的第二个维度第二个方面就是对自己的评价,刚才我说到的是基本上符合现实的自我评价是什么意思呢?我举个例子,在美国有一项超过万人的大型调查,在调查中间询问人们一个问题是你觉得自己的外貌魅力和一般人比起来怎么样?那么有五个选项,第一个选项就是比一般人强很多,第二个选项比一般人强一点,第三个和一般人差不多,第四个比一般人差一点,第五个比一般人差很多。如果人们都会比较如实地去回答,如实地认识自我的话,我们一般的规律是60%的人会是和一般人的外貌魅力差不多的,但是调查的结果并不是这样,事实上有60%的人回答说“我比一般人的外貌魅力要好一点点”。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换一个也会得到类似的结果,我们问你和一般人相比你的聪明程度怎么样,大部分人说“我比一般人要聪明一点”,如果我们问你比一般人的这种道德水平怎么样,大多数人会回答“我比一般人高尚一点点”。[图片]类似的趋势在我们的调查中间也发现是这样子,所以我说的是与现实基本接近,因为你说的是我比别人好一点点,但如果你都选择我比别人强很多,要么就是天生各方面都真的很出色,要么就濒临到心理疾病的边缘。如果一个人他对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和自己的实际情况高度接近,几乎没有一个误差的话,这是什么情况呢,这非常难做到,但是如果是这样,这个人也许在生活中是个悲观的智者,而且一不小心就对自己评价偏低甚至严重偏低,是抑郁患者的核心特征。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一些人,会患抑郁症,因为我说抑郁的核心特征,是他对自己很不满意,那其实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标准很高。比如说今天来到这里讲座,我对自己的期许就是我讲的内容,希望一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听得很懂,希望我们的博士生能够觉得好有思想,希望想要娱乐的人听了觉得好开心,希望喜欢思考的人听了觉得好有深度好值得回味,最后我要传播最重要的心理健康概念,让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健康。当我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估计当我讲完,甚至我还没讲完,我就已经陷入了情绪低落,我可能不会记得大家好心给我的掌声,而反复回忆着我在讲的时候说错了几句话。那第三个方面就是对于自我的接纳,我们对于自我的接纳在有些时候是挺困难的,大千世界万千众生,我们有很多共性,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对于自己特殊的这一点点怎么看,有时候取决于你那个环境。比如说丑小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一只天鹅生活在鸭群中间,它就被界定成了长得很丑,其实它只是一种普通的天鹅,也说不定是一只漂亮的天鹅,但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果尺度非常单一的话,就会让你难以接受自己身上的一些特点。[图片]我自己的小孩他是有点个性的,他的老师不只一次地对我说,您家的孩子在我眼里是非常特殊的,我有点担心我们家小孩怎么看这个问题,所以我就问他老师说你很特殊,你觉得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我们家小朋友比较冷静地说,“我觉得既没有好也没有不好”,我问他那你是怎么想的,他说“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很特殊”,这正是我想对他说的话。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需要你去接纳,需要你不简单的认为我这个是一个缺点,但是人在年轻的时候进行自我的接纳是比较困难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可能不那么能认清楚自己,虽然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错,但是积累的证据还不那么多。我们在全国进行的一项10到75岁以上的人群的调查,会进行心理健康年龄差异的一个比较,大家可以看到那么在青少年时期,就是12到18岁的时候,心理健康的水平一路下滑,在青年时期心理健康仍然处于低谷,大约到35岁以后,心理健康达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然后到老年大概70岁以后,随着功能的衰退会再出现一个下滑。 [图片]青少年和青年时期的这段低谷,它有生理层面的原因、社会层面的原因,但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就是这个时候就算你很好,你也不是特别确定自己的价值、自己是那么好,所以我想把最后的这段诗送给那些在困惑中间怀疑自己价值的人:“他爱在黑暗中漫游/黝黑的树荫重重的树荫/会冷却他的梦影/可是他的心里却燃烧着一种愿望/渴慕光明渴慕光明/使他痛苦异常/他不知道在他头上碧空晴朗/充满了纯洁的银色的星光/”好,谢谢大家。“SELF格致论道”是中国科学院全力推出、中国科普博览承办的科学讲坛,致力于精英思想的跨界传播,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联合主办。登陆“SELF格致论道”官方网站、关注微信公众号“SELF格致论道讲坛”、微博“SELF格致论道”获取更多信息。更多合作与SELF工作组self@cnic.cn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