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内容
作为在国内接受过本科建筑教育的建筑师,不同于其他专业同学每日按部就班的上课学习,我们往往还会接受很多额外的训练,如仿宋字练习,线条练习,色彩晕染,平面构成,建筑测绘等等,但是很少有人会跟我们解释,这一套稍显枯燥的基础练习竟是百年前由我国第一批建筑留学生远渡重洋为我们带回来的。
在20世纪20年代以后,我国的第一批建筑留学生远赴世界各国,学习现代建筑理论与技术,当时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值其鲍扎体系建筑教育的鼎盛时期,吸引了二十多位我国顶尖学子前往求学,其中就包括了梁思成、杨廷宝、童隽、和林徽因等。这第一批留洋建筑师归国之后开启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建筑实践和教育,在那个信息流通不那么迅速的时代,他们从宾大出发,以大量的实践与对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为现代建筑在中国的萌芽埋下了种子。
在全球化的当代,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中国的城市也成为了各国最出色建筑师争相竞技的舞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快速建设带来的同质化现象中,本土建筑师也开始反思与探索如何在中国的土壤中生长出具有独特本土性的现代建筑,其中的代表人物便包括了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与前麻省理工系主任张永和。有意思的是,他们所接受的建筑基础教育竟也能溯源到数十年前的第一批宾大留学建筑师。
立足于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百年对话,1月28日,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图尔特·韦茨曼设计学院联合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共同举办“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力求传达中国现代建筑发展的中西对话、世代对话、以及同时代实践者之间的对话。本次我们特别邀请了本次展览策展团队主要成员丁力扬老师和我们一起溯源宾大与中国建造百年,和我们聊聊当回看过去的经典作品时,除了欣赏精美的图纸之外,我们作为当代建筑师还能学习什么?当进行本土化探索时,我们又应该如何在全球化的“普通话”与本土化的“方言”之间寻找平衡?作为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国建筑如何彰显我们的文化魅力和时代精神?
本次展览将于2022年1月28日至5月16日在宾大建筑档案馆及费舍尔美术图书馆展出,请欢迎关注。请不要忘记订阅我们,有任何的想法或建议都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或邮件来和我们交流讨论!
|时间轴
07:01 展览的受众与想要传递的信息
11:27 如何理解现代性?
16:44 从宾大毕业的中国第一批建筑师的作品如何体现现代性?
24:12 中国建筑教育体系溯源
34:18 当今的留学生还能给中国带去什么?
48:20 王澍与张永和的作品如何代表中国现代建筑?
71:03 中国现代建筑有形成“中国性”吗?
88:40 中美建筑教育新的差异
|本期嘉宾
丁力扬|Marywood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宾夕法尼亚大学PhD candidate/建筑师/编辑/译者/历史学家
|相关阅读
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
他们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造了600座房子,100年不过时
吉首美术馆,湖南 / 非常建筑
王澍“富阳文村”,摄影师李樾祺拍摄
材料大师: 王澍和陆文宇的传统瓦片
张永和,东钱湖专家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