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原宣武区西南角的白纸坊,因为老北京的手工造纸作坊大多集中在这里而闻名。但是更让它为人瞩目的是一个叫做“太狮”的非遗项目。白纸坊太狮进过人民大会堂,拍过话剧,是响当当的明星项目。今天的非遗时光节目,记者李笑宇将和您跟随传承人杨敬伟领略白纸坊太狮古老而又现代的迷人风姿。
我叫杨敬伟,我是白纸坊太狮第七代非遗传承人。
[太狮乐曲压混]
58岁的杨敬伟是地道的老北京。他个头不高,看起来很健壮,有着习武人的气质。讲起太狮的历史真是如数家珍:
录音:我们白纸坊太狮老会,它成立于乾隆五年也就是1740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到了同治九年,白纸坊的两位大户重整白纸坊太狮老会。在他们的带领下太狮老会参加京城各处的演出。1956年左右,北京印钞厂正式成立了舞狮队。
舞狮是中国和西域文化交流的产物。有南北两种表演风格,白纸坊太狮属于北狮。北狮一看就是一只狮子,看不到舞狮人。早年间白纸坊太狮是一黄一蓝,后来慢慢发展成了黑狮子。
录音:1959年,白纸坊太狮应邀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竣工庆典,当时没有染料去染蓝狮子,有个老师傅想了个办法,就是把狮子头染成黑色,舞台上再用蓝光追。这个表演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人的赞扬。从此以后呢,京城里绝无仅有的黑狮子就成了“白纸坊太狮”的一绝。
走进白纸坊太狮的训练场地,会看到放置在舞台两侧的太狮头。拿起这个狮头,少说也有八九斤,但早年间的狮头可是重达七八十斤。没点功夫别说舞动它,就是拿也拿不动。白纸坊太狮除了越条案、地螺丝等高难动作外,就是享誉京城的绝技“戏球”。
录音:当这个狮子走会走到桥头的时候,舞狮人把狮子头的耳朵甩到水里头去了,这怎么下去拿?在腰上系上一根绳子,把这人从桥桩往下续,这尾和头两人配合,把这头给续下去之后呢,用嘴给它叼上来了。上来之后他一抖落,水花四溅,显出这狮子还挺漂亮。
杨敬伟打小就喜欢舞狮,1984年进入太狮队。现在他成了项目传承人,除了日常教学指导,还参与到太狮展现方式的创新中。
录音:我们跟厂子里排过话剧和京剧版的白纸坊太狮,下一步要排一个神话剧,狮子怎么变化过来的,这个过程再给它完善一下。白纸坊太狮的动作跟它的特色一点不能丢,丢了它就失了本色了。
[此外插入现场录音压混]采访时,正赶上太狮传承人的两个徒弟在舞台上练习“戏球”,杨敬伟站在一旁指点。
录音:它是一个民间艺术,让人有精气神儿,还可以把太狮精神带到我们每个人中间,对自己也是一个鼓励,让自己像舞狮一样勇往直前吧。像我搭挡说的那样,一个就是强身健体,第二个我觉得是磨炼人的意志,磕了碰了流血了,这都是家常便饭。
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太狮的传承问题迫在眉睫。白纸坊太狮宣传主管杨春林表示:
录音:舞狮因为它的枯燥让很多人不能坚持下来,这造成了一个狮子成材的难点。下一步在青年人才培养上,人才引进这方面能够打开一个渠道,保证它的延续性。同时也要通过参加重大活动,体现出这种他学习的乐趣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