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响:玩具的声音,小孩的聊天:哇,太好玩了。好漂亮。
张忠强:各位同学,这条街的名字叫杨梅竹斜街,这个小店是做民间泥彩塑玩具的店,这个玩具叫什么?
学生:兔儿爷。
张忠强:兔爷。北京人有这么一句话说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户户吃月饼,然后拜兔爷。不管是达官贵人、贝勒格格,还是我们普通老百姓的孩子,都有小兔儿爷作为一个摆设玩具。今天它是北京的一个文化符号。
(旁白):春日的周末,大栅栏杨梅竹斜街的"北京兔儿爷”店 涌进来一群八九岁的孩子。给他们做讲解的就是这家店的主人张忠强,也是大栅栏社区的非遗民俗顾问。
孩子们是来了解老北京文化的,但真正能分清这些老北京泥彩塑是什么的,并不多。在店里各种泥彩塑作品中,要数兔儿爷最为显眼。它色彩艳丽,形象威武,兔面人身,是老北京传统吉祥物。泥彩塑(北京兔儿爷)在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双彦是这个项目的传承人。
在昌平区横桥村我们见到了双彦,和他制作的形态各异的兔儿爷。
双彦:其实文字表现出来就要写兔儿爷,但是北京的口音叫它“tur爷”,很多人不会发这个音,什么原因?因为它在我们北京消失了很长时间,消失了几十年。过去的老北京城家家户户到了中秋节,月饼、水果、兔爷缺一不可。
记者:就是这种彩塑的工艺品?
双彦:对。
(旁白)相传兔爷是嫦娥身边的那只玉兔儿,曾因下凡帮助百姓驱灾而受爱戴,所以中秋家家户户都要请一尊兔儿爷,祈求平安团圆。
双彦:相传在北京过去闹瘟疫无药可医,嫦娥派它这只玉兔下到人间送药解救瘟疫,它就挨家挨户去送药。瘟疫解除后,就累倒在了庙门外、旗杆下。所以人们为了有一个心灵的安慰,就上柱香,让兔爷祛病除灾。
(旁白)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中这样描写兔儿爷:“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
而双彦所制作的兔儿爷就是这种最传统的形象。在他的家中摆放着大大小小的泥塑兔爷。这些兔儿爷从十几厘米到几十厘米高,一尊尊彩绘的兔儿爷色彩艳丽动人,高雅而有民族特色。
双彦:它的外观形状就是人的形状,嘴是兔子的嘴,三瓣嘴,它的眉毛山形眉毛,也称为火焰眉。
记者:朝上的。
双彦:对,山的形状,与人的区分就区分一个嘴、一个眉毛。
(旁白) 双彦先生亲切和蔼,穿着非常朴素的蓝色布衫,眼睛眯起却充满神采。现在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室。坐在各种兔爷的旁边,他讲述着其中丰富又引人入胜的故事传说:
双彦:兔爷的性别大家都认为它是男性,实际上兔爷是女性。
记者:女性啊?
双彦:对,兔爷是女性,为什么不叫它兔奶奶?不叫它兔姑姑?它更合乎逻辑对吧?
记者:对呀。
双彦:这里面就有一个民俗知识,这个民俗知识是什么呢?叫奶奶、称姑姑也好,首先你要有后代,儿子的儿子是孙子才能称你为奶奶,对吧?
记者:对。
双彦:但是兔爷没有后代,再有一个北京地区比如说我家里有一姑姑,或者有一个姨,她这一辈子没有嫁人,就不再称她姑姑,怎么称呼呢?要称呼她爹或者以爸称呼她。所以,根据这个习俗就把月宫当中这只玉兔叫兔儿爷。
记者:爷。
双彦:不能叫它姑姑,也不能叫它奶奶。
(旁白) 兔儿爷有着浓郁的北京地域特色,上个世纪50年代,一过农历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货品琳琅满目,有的兔儿爷骑着狮子,有的骑大象,还有骑老虎的。在过去的数百年中它备受百姓追捧,又曾经销声匿迹。
记者: 是消失了很多年吗?
双彦:消失是在1958年到1983年这段时间,在北京市面彻底消失。在1958年之前我们国家是有私人经济,就是个体经济。兔儿爷手艺人都是个人制作,庙会当中去销售。在1958年之后中国取消了私人经济,无法在庙会当中去销售,这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比较有名的手艺人,都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叫做北京彩塑工厂,彩塑工厂也不做兔爷了,北京的市面上就再也没有了兔儿爷。
自从这些手艺人进了工厂之后,老的手艺人就没怎么带徒弟出来,就算有带徒弟的,但是到了1967年整个转产了。
(旁白)兔儿爷在市面上消失多年之后的1983年,中国美术馆的相关负责人找到双彦的父亲_双起翔先生,请他来恢复北京兔儿爷,此时,已经没有其他人可以制做兔儿爷了。
双彦:1983年的时候这些老手艺人过世的过世,没有过世的年龄已大,不能动手了。就算传下学生,整体改制又不做了。
找到我父亲。我父亲是1958年进了北京彩塑厂,最年轻,一进厂就挣八级工,最高的,不但没扔掉这门手艺,还在这期间把这手艺传给了我。
记者:也十来岁?
双彦:七岁,把我关在家里面,给我块泥,他走时候给我捏一个什么小动物,照着它来做,下班后他来检查。
到了1983年之后我们国家有传统的民俗文化逐渐开始恢复了,北京不能没有兔爷。
记者:那就是您父亲就带了您一个徒弟?
双彦:对,掌握这门手艺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的……
(旁白)在双彦的工作室,还特地请了些人来帮忙制作兔儿爷的坯胎。他们先用手反复摔打揉捏胶泥,并用模子制成型。
双彦:首先用模具先做成胚胎。
记者:这个泥是从哪儿来的?
双彦:我们现在用的已经不是泥了,已经是陶了,泥在北京来讲现在已经没处去找了,过去北京城地下挖下几十公分到一米就能找到泥,用两片模具把它合为一体制成胎,要把它入窑烧一下。
记者:这个模具是当时留下来的吗?
双彦:现在的模具有当年留下来的,留下的模具不一定那么全,用手重新造型。
记者:这个还没烧呢?
双彦:这个是正在造型当中。
记者:这个再往上画?
双彦:这是胎,胎完之后进火烧一下,烧完之后刷一层白,这层白色作为我们来讲叫底层。白色之后我们到这边来,就是彩绘的地方,先画黄色、蓝色、红色,这三种颜色是它的主色调。
记者:衣服是红色。
双彦:衣服是红色,袍子是红色,红袍,蓝巾。
记者:蓝围巾。
双彦:蓝围巾,黄衫,内衫是黄色的,手拿着捣药杵,就是捣药的工具。实际上兔爷的标志手拿着捣药杵,三个主色画完之后,我们再画别的配色。还有一个装饰性的东西,它是什么?你们俩来猜一猜,能看出来吗?
记者:像小栅栏似的。
双彦:不对,狐尾,知道吗?
记者:这个狐尾不一样。
双彦:狐狸的尾巴,什么人的装束。
记者:北方游牧民族。
双彦:对,兔爷是北京独一无二的吉祥物,兔爷身上为什么会有装饰呢?从它的打扮我们就要推断,应该在元朝左右,很有意思吧。
记者:如果这样看上去的话,别人照着这样画,是不是说也能画出来难点或者说核心点在哪儿?
双彦:我家的造型非常传统、非常规范。它来自于灵感,灵感有激情你去做一件东西的时候,你的气势就出来了。
(旁白)即便说创作需要激情,但是年近60岁的双彦说,对别人来说,看到兔儿爷是快乐的,而他在整个学艺过程中从来都没有快乐过。
双彦:我从1966年到2007年,你算算是多少年?
记者:四十年。
双彦:我没有一天不被我父亲骂的,你们谁能受得了,很多记者问我你能不能给我讲点学习有趣的事情?我说我跟你们讲了让你们很失望,你们所需要的有趣的故事在我身上一件都没有,对我只有寂寞、枯燥、挨骂。
后来到2007年有一天,我问我父亲,我说我的水平在什么位置上?他说你比任何人都强,但是你不如我。我说您要是给我这么样的评价,我希望你以后就不要再骂我了,我感觉我很满足了。我说那你还有不知足的呢?我父亲跟我讲,他说希望我来超越他,当时我就跟他讲,我说这根本就不可能,需要日积月累。
(旁白)虽然说父亲对自己要求苛刻,但多年的坚持却是出于对父亲的爱,如今这种爱已超越对父亲的爱,而成为对这项民间艺术的爱
双彦:1992年跟朋友去深圳挣钱非常容易,后来我父亲把我叫回来,还是让我继续从事这门手艺,其实那个时候我真的犹豫了好长好长一段时间,为什么犹豫呢?我在深圳跟朋友一起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