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报道:“雷音回响 鼓钹不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钹大鼓的传承故事。(三分钟稿)
3分钟稿子导语
导语:在昌平区小汤山镇后牛坊(方,一声,可轻读)村,有一种名叫花钹大鼓的传统花会表演,这种铜钹和大鼓两种传统乐器相结合,配合欢快的舞蹈动作的表演,不仅是昌平区赫赫有名的花会项目,更以鼓、钹(bó)(音博,二声)舞三位一体的独特表演方式和悠久的传承,在2008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郝维栋和高如常是花钹大鼓的第五代传承人。为了让花钹大鼓更好地传承下去,2010年起,他们在小汤山小学、中学教授花钹大鼓。请听本台记者宓鸿、钱冰冰采制的录音报道:“雷音回响 鼓钹不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钹大鼓的传承故事。
开场(出花钹大鼓的演奏音乐),渐弱压混……
郝维栋:我是昌平区小汤山镇后牛坊村花钹大鼓的第五代传承人,我叫郝维栋,今年68岁,学花钹大鼓60多年,通过我们师兄弟的努力,教出了上百位学员。
解说:郝维栋老人虽然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铄。说到一生培养了上百位学员,很是骄傲。另一位花钹大鼓第五代传承人高如常今年71岁,他从10岁开始练习花钹大鼓,---
高如常:鼓是灵魂,鼓师如天魂一样要雄赳赳气昂昂,要大气 钹得打得响,舞要节奏明快,舒展大方,飘逸……如跪钹,要如泰山压顶,每一个动作都有文化内涵,都展现了创作它们的民间老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原汁原味
解说:花钹大鼓俗称“大鼓会”,相传在清代乾隆年间,山西省洪洞(音同)县闹旱灾,一位白胡子老人逃荒到后牛坊村,为回报村民的厚爱便把自己的独门绝技——“雷音圣会•子弟花钹”传授给了村民。郝维栋和高如常小时候都见过的“光绪元年,二次起会”的小钹旗是花钹大鼓历史悠久的见证。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花钹大鼓最辉煌的时候。1957年3月,花钹大鼓代表北京市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荣获优秀奖,还参加了周恩来总理接见外宾的演出,他们和周总理合影的珍贵照片就挂在花钹大鼓基地的展厅里。
1960年之后,由于历史原因,花钹大鼓逐渐退出了时代舞台,直到1973年才得以恢复,当年24岁的郝维栋挑起了重振花钹大鼓的重担,郝维栋说,那是一段最困难也最难忘的日子…… (出录音
郝维栋:记得大年三十庙会那回,当时只有四面旧鼓,有两个烂了大窟窿,我给镇政府写一个申请,我还记得怎么写的:原来四面鼓,那个是参加全国汇演的鼓,但是年头已久,没有修,现在需要咱们再拉起花钹大鼓,但缺乏这方面的资源,要求政府支援,当时政府给了5000块钱,买了4面鼓。当时花了半个月时间,找师兄重组了这个队伍。
郝维栋一边做赤脚医生一边教授孩子们花钹大鼓,44年如一日。郝旭红和高振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学习的。如今,他们已经是花钹大鼓第六代传承人。2008年花钹大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0年起,郝维栋、高如常、郝旭红、高振鹏等人开始在小汤山小学、中学里传承花钹大鼓,花钹大鼓成为体育课,学校成为 “花钹大鼓 ” 的示范基地, 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高如常强调必须原汁原味儿,坚持口传心授!(录音---
在2016年昌平区中小学生春季运动会上,(压混,出鼓声 )十二面大鼓一字排开,踩着鼓点儿,128名中小学生击钹起舞,这么大规模的表演还是第一次,越来越多的孩子喜爱上了花钹大鼓大气震撼的鼓、钹声和活泼欢快的舞蹈。
(压混,花钹大鼓现场音渐起、 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