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雅梅花调

大雅梅花调

2016-09-21    20'33''

主播: FM1860038

225 13

介绍:
大雅梅花调20分钟版 片花:(王玉兰:梅花大鼓表现的都是才子佳人,红楼的比较多,所以它特别委婉。) (杨菲:梅花大鼓讲究唱词的文和唱曲的稳,所以他也是高山流水、曲高和寡的这样一种曲种) (王玉兰:比起其他的曲种,梅花大鼓的鼓是占很大的成分的,因为要演唱起来的时候,都是取得掌声的地方,因为它平常比较慢 ,慢悠悠的在唱,但它的鼓是很精神的。) (杨菲:除了演出以外,我还教学,我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爱好者有一点学习的机会、入门的机会,一旦听懂了,知道其中的韵味,就会喜欢。) 请听非遗时光之大雅梅花调 梅花大鼓,又称梅花调,它脱胎于清末流传在北京北城一带的清口大鼓,20世纪初以来,主要流传于北京、天津两地。在清朝道光年间,八旗子弟玉瑞常常在八角鼓票房中演唱这种曲调,由于他雅号“梅花馆主”,也使得梅花大鼓因此而得名。在众多的北方曲种中,梅花大鼓以清新雅致、富于音乐性而独具魅力。20世纪20年代,金派梅花大鼓的创始人金万昌和著名弦师苏起元等,对清口大鼓的板式、节奏和声腔进行了改革,创立了北京的金派,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王玉兰是金派传人。 (王玉兰:曲艺是半说半唱的艺术,单弦特别突出,京韵大鼓也是半说半唱,但是梅花就是以唱为主了,它的音乐性很强。比较京韵大鼓《闹江州》,“我表的是”,其实是有音乐,有音符在那里管着,但你听起来像我们在说,是带着音符的说。梅花就不一样了,它纯属在唱了,比如《大观园》,“哎哪大观园——”) 金万昌《大观园》 梅花大鼓传统曲目保留下来的共有三十三段,大都为清末梅花大鼓艺人王文瑞提供,经单弦艺人德寿山修改后交给金万昌演唱流传下来的。其中取材于《红楼梦》的有《黛玉思亲》、 《黛玉葬花》 、《黛玉悲秋》、《宝玉探病》、《劝黛玉》、《探晴雯》等。其他题材的曲目,有《鸿雁捎书》、《摔镜架》、《昭君出塞》等。 《探晴雯》 王玉兰曾师从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良小楼学习京韵大鼓,后来又师从于著名弦师白凤霖学习梅花大鼓。白凤霖是金万昌的弟子,也曾为金万昌伴奏,同时,他的三哥白凤岩是白派新梅花调的创始人。白凤霖不仅向王玉兰系统传授了金派梅花大鼓的理论知识和演唱技巧,像他的哥哥白凤岩一样,他自己也有所创新。 (王玉兰:《探晴雯》在单弦、京韵大鼓和梅花大鼓里都有,词都是一样的,但唱法不一样,我师傅就在《探晴雯》里加了单弦里的四板腔、叠断桥,他加了两个。并且在演奏过程中自然转调,像京韵大鼓有时候要停下来变调,等于从新定弦,白派的新梅花调自然就转过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也就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梅花大鼓改革、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当时,在中央广播说唱团工作 的 著名弦师 白凤岩 对梅花大鼓从板式、唱腔到唱法、过门等方面进行革新,丰富了变调的艺术手法,灵活地插入曲牌和小曲曲调,称为新梅花调,也叫白派梅花调。 新岚云、龙洁萍《龙女听琴》 白凤岩先生编创了很多故事性强的唱段,代表作有《龙女听琴》、《钗头凤》、《别紫娟》、《怀德别女》、《拷红》、等。当时演唱新梅花调的有赵玉明、龙洁萍、新岚云、孙书筠、马增慧等。这些演员唱功底子都很硬,表现白派的新梅花调的内涵都很充沛,她们在唱牌子方面都有时调小曲的功底,所以把梅花调从旋律上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龙洁萍、新岚云演唱的《龙女听琴》。 同样是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曲艺团的著名弦师韩德福先生也对梅花大鼓进行了改革,创造了韩派新梅花,而他,也是王玉兰的另一位老师。 (王玉兰:三弦名家韩德福也创造了梅花大鼓,也叫新梅花调,梅花大鼓表现的都是才子佳人,红楼的比较多,所以他特别委婉,一句会拖很多小节,很慢,所以要改革。白凤岩改的是加牌子的梅花调,韩德福老师把四四拍变成了四二拍,这两个梅花调都去掉了“哎哪”,直接上来就是唱,就不从末眼起了,节奏就加快了。) 《湘子上寿》 《湘子上寿》,男女双人梅花,是韩派新梅花的杰作,给梅花大鼓又增加了新的活力。于是,在当时的北京形成了“韩派新梅花”与“白派新梅花”争奇斗艳之势 。 (王玉兰:比起其他的曲种,梅花大鼓的鼓是占很大的成分的,因为要演唱起来的时候,都是取得掌声的地方,因为它平常比较慢 ,慢悠悠的在唱,但它的鼓是很精神的。) 艺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单线进行的,梅花大鼓在天津这块曲艺沃土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上世纪30年代,天津的著名弦师卢成科对梅花大鼓进行改革,特别丰富了段落之间的过门音乐,并传授给了一批女弟子,形成“卢派”,又称“花派”。 《琴挑》 (杨菲:梅花大鼓在历代发展演变,形成了以天津的高亢、激昂的卢成科先生,他收了很多女弟子,像花四宝、花五宝、花云宝、花莲宝,花金宝、花银宝等,高中低音都有的这种唱法也叫花派。) 北京曲艺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是梅花大鼓花派传人,师从于著名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花五宝。这是一段由花五宝演唱的《琴挑》。 梅花大鼓各流派的共同特点是长于在叙事中抒情,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它的慢板婉转动听,快板、紧板,活泼有力。相比较起源于农村并在京津冀广为流传的京韵大鼓等曲种,梅花大鼓主要在北京、天津的城市中传播,这也是它格外雅致的一个原因吧! (杨菲:梅花大鼓讲究唱词的“文”和唱曲的“稳”,所以它也是高山流水、曲高和寡的这样一种曲种,演唱起来既好听又难唱。它炫技的成分比较大,它还有鼓套子,比如上三番、下三番,快慢三番,给演员和琴师留出足够的发挥空间。) 2016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表现红军女战士在长征途中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老乡的《山庄寄子》应运而生,由杨妤婕作词、韩宝利作曲,杨菲演唱。 《山庄寄子》 近些年来,杨菲致力于梅花大鼓的传播和传承。2015年,她组织京津两地青年鼓曲演员,在北京创立了以演出北方鼓曲为主的青春鼓曲社。和平里社区文化中心为青春鼓曲社提供了免费的演出场地,每周六下午,青春鼓曲社都在这里举办演出,票价是非常亲民的二十元。2016年5月14号的演出,恰好是青春鼓曲社创建以来的第60场演出。 (杨菲在现场和观众交流:因为在景山那儿啊,开了一个首演,就是景山街道跟咱们青春鼓曲社签了三十场的合作,政府采购,还真是不错,谢谢大家,谢谢老观众的支持!永外也签了八场) 马先生和孟先生都是鼓曲的铁杆曲友。 (马先生:杨菲做的这事,都是非常不简单的事,一个是推广、推新,推出新人,因为这个东西,如果没有演出场地,没有新演员,这个东西就完了。都只能靠着一代一代人的努力,杨菲现在是承上启下,她一个是推向市场,一个是推向社区,在推广这个上真是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都心疼她。孟先生:我们就是捧场,我们再难,我们也来,二三十块钱倒不算什么,关键是这时间。马先生:她从去年连演了60周,就是每周,一次没落,从去年的正月初十开始,今天正好是第60场 ,真不容易,这观众有的挺远的,那个老马,是从通县来的。) 其实,梅花大鼓的传承危机早已不是近些年的事了,王玉兰原本是唱京韵大鼓的。 (一直都唱的是京韵大鼓,后来因为团里唱梅花大鼓的没有人,所以在79年的时候改成梅花大鼓了。) 谈到梅花大鼓的现状和将来的传承,王玉兰希望在传承的过程中,传统的风格、流派可以得到更多的尊重和保留。 (因为特别是京韵和梅花,各个流派的特点都很明显,所以金派就是金派,花派就是花派,如果你自己创一个新的节目,你可以借鉴,可以创新。) 杨菲认为培养观众和培养演员都很重要,并且她为之付出了很多努力。 (除了自己的演出以外,我还教学,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爱好者有一点学习的机会、入门的机会,先进来,才能听懂,才能喜欢,才能更听出其中的精髓、听出流派,一旦听懂了,知道其中的韵味,就会喜欢。尤其是我干了这个青春鼓曲社以后呢,我觉得,政府、中国文联、曲艺家协会对我们的帮助非常大,街道文联也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能够扎根基层,服务百姓,让百姓接触到我们的艺术,他们喜欢了,会告诉他们的孩子,文化就是这样生生不息地延续下来的。) 艺术不同于科学,它没有唯一的答案,就像说起“梅花大鼓”这个名字的来历,其实有很多种说法。 (杨菲:因为伴奏由琵琶、扬琴、三弦、四胡、阮为伴奏,有梅花五瓣之称。) (王玉兰:还有一种说法,梅花因为有五瓣,我们唱起来演唱是一个,乐队有三个,还有一个鼓,梅花大鼓打的鼓不同于别的曲种,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也是这样来讲叫梅花大鼓) 然而,我们没有必要去统一它,因为艺术的大花园原本就是百花齐放的。随着时代发展,一代又一代艺术家们,对梅花大鼓的板式节奏、表演风格以及曲目,做了很多改革和创新,让梅花大鼓这棵古树不断开出新的花朵。王玉兰特别提到花五宝的弟子、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籍微,在演唱《黛玉葬花》时加入越剧了元素,她很喜欢。 籍微《黛玉葬花》 (王玉兰:梅花讲究“悲、媚、脆”,金派体现的悲和脆,媚还稍弱一点,因为金万昌是个男士,所以他的腔还比较悠扬,有点力度,天津后来弄过去以后,变成花派,就更女性了,因为女的唱得多了,更柔一些,也挺好听的,只是天津更讲究媚。) 我们相信,梅花大鼓艺术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有赖于这种和而不同。 感谢您收听非遗时光之《大雅梅花调》,采访张欣,播音郭炜,录音合成孟孟,监制 吕游,出品北京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