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归来话端午 文\白落梅 诵\梅苑风铃

魂兮归来话端午 文\白落梅 诵\梅苑风铃

2015-06-18    08'08''

主播: 梅苑风铃

576 3

介绍:
魂兮归来话端午 作者\白落梅 朗诵\梅苑风铃 有的时候,仅仅是一个名字就能让我们感动,“端午”就是这样一个名字。 端午的来历甚多,最为传诵的还是那纪念屈原一说。屈原生长在战国时代的楚国,曾经一度很受楚怀王的重用,被封为三闾大夫。他一生写出了不少流传千古的佳作,其中尤以与《诗经》齐名的《楚辞》最为卓著。后遭奸人排挤,屈原几经颠沛,放逐天涯,在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汨罗江中。自那以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就以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等形式来纪念他。 兮归来,回到故里。细雨蒙蒙间,又让人想起了那些遥远而无法忘却的过去。当年的楚家天下,已如东逝的江水,而诗人高贵的品格,却矗立千秋万载。他用不屈的生命刻写了千年的文明,用磅礴的精神奠定了华夏民族永恒的爱国情怀。 魂兮归来,重返汨罗。打江畔走过,用诗情传昭忠骨,用脚步丈量诗人一生的坎坷。淙淙流水边,可是他流逐的背影徜徉在江畔青堤?熔熔落日下,可是他爱国的热情燃烧了楚国河山?他不是那个年代的王者,却用一生的襟怀关爱黎民百姓;他赤胆忠心,在黑暗的夜里上下求索着远处的光明。 汩罗江以一贯的平和出现在眼前。它也许曾风高浪急,也许曾有惊涛拍岸,但那是很古老的事情了,如今它就像一个老人,散发的只有生命的宁静和沉香。 屈原在汩罗江畔居住长达九年,一草一木,一乡一俗,都成为了他诗歌中清晰可循的物象。屈原碑林门楣悬联:“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1996年,曹禺曾为之撰《屈原碑林记》。进门楼沿石道而行,迎面只见天问坛上的屈原问天塑像。先生衣带飘冉,昂首向天。魂兮归来,也不能再看一眼昨日的故土。 在这江边,千百年间古今文人志士的脚步声沓然而至,步履匆匆。自屈原沉入汩罗江后百余年,汉有长沙太子傅,过湘水,在洲上焚诗以祭屈原。后是司马迁,他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而来,站在屈原沉江的旧址,涕泪交流。韩愈来了,柳宗元、戴叔伦、孟郊、刘禹锡都来了。更近一点,又有白发苍苍的诗人余光中,他称汩罗江为“蓝墨水的上游”。篇篇的诗页,古老的文字,成了唯一的痕迹。他们像驿道小站上的过客,来了,走了。走的时候不忘留下新的诗句,供后人取暖。 还是将这些被江水拍打了千年的感受 和泽畔 年年新绿如碧的一苇苇芦叶相裹的粽子一起咽进肚子里吧。从古到今,从小到大,粽子都是一个吃,但吃的心情已今古不同。老夫聊做少年狂,且把自己幻想成一条汨罗江的鱼,为了屈原一年一次的魂归,再吃一个粽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