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岩山的花事已走起》
作者:婴心
主播:兰子
今天看到计平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五岩山图片,吃了一惊,怎么,步道边山坡上,一树树一团团,红晕晕粉乎乎的,都是花?不过瞬间恍然,阳春三月,该是杏花开了吧?
五岩山杏树多。如果您恰好在三月里去过五岩山,走过药王谷,会知道谷中有不少杏树,有几片杏树相对密集的地方,被人们叫做杏林。
据当地老人回忆,以前五岩山的山山岭岭都是杏树,1947年的一次滥砍滥伐,多数杏树被毁,才只剩下现在的一千多棵。
一千多棵杏树对于五岩山自然是很可贵的,每到春天,整个景区都会因为它们的繁华丽色变得灵动,变得喜人。
杏花会变色,含苞未吐时,朵朵艳红;渐次开放时,欲粉还红;将要谢落时,已然雪白一片了。所以有人说杏花是红色,有人说杏花是白色。宋代诗人杨万里有首五绝诗咏杏:“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
那么,五岩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杏树呢?——许多人知道,缘于大唐药王孙思邈的曾经隐居。
据说当年药王孙思邈隐居五岩山治病救人,药到病除,有位病人十分感激,就想送些东西给药王,药王总是谢绝,这位病人打听到药王爱吃杏,于是在五岩山栽下一棵杏树,之后,其他人纷纷效仿,山上的杏树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直至漫山遍岭。
也有人说五岩山最开始的杏树是药王孙思邈亲手种下的,杏树的叶子、杏核都能入药,种杏树是要用它的叶子、杏核拿来入药。
当然,接触五岩山这么多年,有意无意关注到一些中医的常识,我更愿意相信下面一种猜测。
三国时,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传说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很多人找他看病。他看病从不收取报酬,但病人要满足他一个要求,凡是被他看好了,都要在他园子里栽种杏树,重病5棵,轻病1棵。
时间久了,董奉园子里的杏树密聚成林,秋天,满林子的杏树挂了果,人们来买他的杏,他又告诉不须付钱,只要一些粮食放他仓中,而后,又拿这些粮食救济贫民。
对于董奉,人们有口皆碑,提到他必讲到杏林,“杏林”二字便成为称赞医生美德时的专用词,最后成为中医界的代称。
资料说,明代名医郭东曾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药王孙思邈隐居五岩山,会不会也曾模仿董奉,拿种杏树代替看病报酬,拿杏果换取粮食接济穷人呢?我们不得而知。
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把“人命至重”作为行医的根本指导思想,对待患者,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学识广博、著述丰富、医术高明,受到万人敬仰、百代传颂,所以五岩山的杏树,如果不是药王效仿董奉所为,也应是当世或后世人栽植,表示自己对于药王的敬仰和怀念之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