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种人生观:人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介绍一种人生观:人要怎样度过这一生?

2019-08-09    21'20''

主播: 蒂安娜(Christiana)

172 0

介绍:
看到一篇文章,说高晓松去完北欧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在北欧,我觉得自己内心很丑陋》。 其实我们就讲人生观,或者说生活观,不局限于某个地域,"北欧"是一个象征,可能你也会看到乡下老家的影子。(但不同的是:我们的乡下可能够闲适,但不够方便和现代。) 这种人生观可能会有人不赞成——那也可以支持其他的,比如说为崇高的理想奋斗终身,也非常让人敬佩;或者评论说不实际,国情不同。没错,在我们当前的大环境下,很多选择的确身不由己。说到底,这是一种理想。 但我觉得人生观是可以脱离环境而存在的。 它可能很难改变你现在的境况,但可以让你持有一种观念,当你透不过气来的时候,知道生活是可以这样过的;当你没有什么或者失去了什么的时候,你知道,这没什么大不了。 现代人的焦虑是毋庸置疑了,到处都是“这届年轻人如何如何”,在各种调侃和自嘲中就这么一天天地过着,奋斗者埋头奋斗熬着夜,佛系青年呵呵呵呵笑傲人生。 但不管这些青年现在如何蹦跶,似乎都在国内“高压”的大潮流中生活趋同。(当然,随着年轻人眼界的开放,也有很多好的变化。) 据说北欧有着地球上最懂生活的一群人,他们爱护身体、看重家庭;他们追求生活品质而非物质;他们珍惜当下的简单、自然和幸福。 高晓松在文章里说: “在丹麦和瑞典待久了,我越来越觉得,这两个国家真的很有意思。这里的人不聊金钱,不聊地位,也不聊你读过什么名校。” 他坦言:“到了北欧没几天,我居然都不太敢跟人说话了,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很丑陋,很粗鄙,我每天琢磨的都是如何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跟人钩心斗角,跟北欧人的境界实在是差太远了。” 他说,在丹麦,人们出行就是骑一辆自行车;在瑞典,人们出行就是开一条小船。在美国,一个人如果有一艘游艇,大家都觉得他特别厉害。但在瑞典,几乎人人都有一条小船,大家开着小船看看落日,钓钓鱼。 船上也没有什么先进的设备,自己动手解缆绳,启动发动机,把船开出去,过着非常安逸、与世无争的日子。 (图文无关,图为意大利波西塔诺小镇,只是觉得好看) 想想北欧人的幸福生活,再看看中国不断攀升的癌症率,反思一下,生活的初衷究竟是什么?我们为什么离健康和幸福越来越远? 你的人生目的是什么,你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中国人过着越来越繁忙的生活 北欧人注重简单美好的当下 不要说社会名人,中国每一个“中年”老百姓每天睁开眼就是压力:工作、家庭、孩子、车子,哪一个不让人焦虑呢?繁忙的工作和生活几乎没有停下来喘息的片刻,大部分人的人生是追逐的、攀比的、压力的、过剩的。 每天的时间不够用,灵魂跟不上时间的速度。 钱总是不够花,也赚不够,一边透支身体一边养生,在奋斗的夹缝中顾及家庭。 有些人说,这都是因为穷啊,等我有钱,我还用过这种生活吗?真的是如此么?并没有听说哪个收入人群因为有钱所以脱离了这种焦虑,生活的观念并不是按照收入等级来划分的。 对比之下,北欧国家没有高楼大厦,人们穿着朴素,开着旧车,吃着简单的食物,每天晚上七点以后街上就静悄悄地,没有灯红酒绿的夜生活,也没有超级奢华的消费刺激着人的神经。 北欧人不攀比不讲排场,关注每一天实在的生活,用极简的生活理念享受着当下的美好。 高晓松发现自己的名气和才气在那儿完全排不上用场。 在北欧,你穿爱玛仕或者穿优衣库,他们都不会有羡慕或者鄙视的目光。他们只会关心自己今天穿得舒适与否。 北欧国家人少地多,但道路却明显比德国要窄,在城市里,直道很少,大多是小巷。 当地人开的私家车也都以小为特征,很多人则干脆骑自行车上下班,环保对他们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高尚。 当我们内心的欲望值越来越高,物质攀比的心越来越高,幸福就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 为什么技术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人们却越来越疲于奔命? 过劳时代的诱因,是攀比心理导致的“竞争性消费”。以前人们比较的对象,可能只是个别经济条件好的邻居或同事,但如今,你在健身房、咖啡馆、网络上见到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你潜意识的比较对象。在消费过度的大环境当中,即便你不有意攀比,也会被迫着攀比。 日本的日野原重明先生曾经在一本书中说:活出真实的自己:第一,不在于身外之物,第二,不被他人评价所左右,第三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那么,我们离真实的自己有多远? 到底我们穿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还是我们吃给别人看让别人知道我们有钱或者很有品味?我们住大房子开豪车到底是为了让别人看我们觉得很成功,我们的一切都在演一个成功者还是在真正做自己? 我们正在不自觉的失去自我。 ——这的确不容易坚守,不过,那份儿初心别丢弃。 中国人买买买成了生活的常态 北欧人简约生活,降低物质的欲望 回归安静的心灵温度 很多人用买买买来犒劳自己,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无论是外部环境还是网络环境都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和购买欲。 日本人曾经在一篇报道里分析过中国人消费欲强盛的最大原因:“中国有着想通过消费来确认自由、表现自我的欲望,年轻人更加以炫耀消费,试图证明个人身份。” 但过度购买以及生产和购买劣质品,就是资源浪费啊。 相比之下,北欧苛刻的天然环境,使节约成了必须:饭不能不吃,但不必太好;钱不能没有,但不必太多。 北欧人的简约传统随处可见,穿衣打扮,不论贵贱,但求合适,符合自己的气质,凸现自我个性。 七八十岁的老太太,米色风衣、呢裙、淑女皮鞋、英女王式的头巾,走在街上,气质优雅,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一位瑞典服装设计师这么解释: “我们从来不会把钱大把地花在时装上,实用和节俭是美德。 在瑞典人眼里,服装是用来穿的,必须拥有,不用鲜艳奇异。 或许有点单调,却让人放得开。 每天都有星期五那种休闲的感觉,每个人都能更放松。” 所以不必太在意潮流和名牌,去购买发自内心真正喜欢、合适并且需要的东西! 瑞典还拥有巨大的二手市场,每个人都有机会淘到价廉物美的用品。 从瓷器到设计经典,不一而足。淘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要钻进一堆“破烂” 里,但这就是体验:到设计商店买几件物品是容易的事;而在承载了故事的旧物堆里寻得几件宝贝,就需要眼力、决心与耐心,也能带来更多的快乐。 巷尾街头遇到朋友,咖啡馆是首选。 一杯咖啡15~25克朗左右。这样,沐浴着太阳,大半天的时间就可以和朋友舒服惬意地打发掉了。 在中国,人们不敢浪费时间。 中国人嘴上说着养生,身体却在轻生 北欧人注重身体和心灵的平衡 “没有什么比健康更快乐的了,虽然他们在生病之前,并不觉得那是最大的快乐。” 一边熬到后半夜,一边敷着最贵的面膜; 一边收藏养生指南,一边拼命加班到深夜; 一边天天酒局买醉,一边往杯子里放枸杞…… 这是很多人的常态,白天嚷嚷着健康生活远离癌症,一到晚上拿着手机根本放不开。 刷手机只是行为表象,而真正的行为习惯的背后是白天工作学习的巨大压力,导致内心的孤独,压抑,匮乏,找不到排解的出口,而手机成了最好的依赖;或者白天的时间都献给了工作,留给自己的时间总觉得少,要多争取点。 相比之下,北欧人高效与高度自律的生活,十分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北欧人为了节约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必然要提高工作效率。 为了更高效,北欧人总是绞尽脑汁地思考如何创新,如何把更多的工作交给机器,而让自己投入到美好的生活中。 瑞典试行6小时的工作制,鼓励工作中的人有自己的业余爱好来平衡身心。 当我们压力过大,大脑的杏仁核就会令人进入“战斗或逃跑模式”(Fight-or-Flight Mode),不断分泌肾上腺素。因此,与休憩相关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它能使人在高速驱动后平静下来。 阅读,踢球、手工活、弹钢琴、画画、饭后散步……这些都是北欧人自我休整、充电的方式。 越经常这样做,越能感受到它的好处,不仅工作效率提高了,生活的习惯变得规律,幸福感也倍增。 丧偶式家庭↔全球闻名的超级奶爸 家庭陪伴是北欧人最重视的日常 中国家庭,大部分是“丧偶式婚姻,丧偶式育儿”(现在好些了)。 很多父亲们借着赚钱养家、朋友聚会等理由不带孩子,即使在家,也是端坐如山,完全不插手带孩子的事。 我们先不用责任来约束任何人,单从健康的角度,这些父亲,正在丢失最宝贵让自己能够减压,身心平衡的最好方式,正在丢失一份最弥足珍贵的快乐。 而在瑞典街头,你可以很容易就看到一手推着婴儿车,另一只手举着咖啡杯的男人。 男人们约伴遛娃,很和谐有没有 家庭中的夫妻关系,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期,大都是在孩子初降临时。 在两性关系中,夫妻二人合理分摊家务琐事,也能让孩子更健康,远离抑郁症和不良诱惑。 这种两性关系平等与平衡的认知,基于一个出发点:无论家庭还是职场中,都不将某项职责以性别为依据加以固化,并视其为理所当然。 北欧人的家庭观念很强,即便是男人也不会以“加班应酬”为由,牺牲与妻子、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这样的家庭生活成为他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