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8 上海城市规划小史:拼贴、中和与再现

Ep.48 上海城市规划小史:拼贴、中和与再现

2021-09-17    90'04''

主播: 中间地带😄

2109 42

介绍:
【主持】海博【嘉宾】侯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上海的中心在哪儿?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侯丽教授笑言,现在也许是武康大楼。但在50年代,上海城市规划的中心还是人民广场,一个典型的古典主义式的中心广场。一定程度上,我们都喜欢执念于「城市中心」,这种「城市中心」观念或许与中国社会主义传统息息相关。建国之初,中国众多城市建设都是依照苏联范式兴建,中心广场、贯穿轴线、放射状分布成为每个城市的必备要素。最为典型的便是北京,受苏联专家的指导,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模版便是莫斯科,如果有兴趣,对比两座城市的地图,你会发现高度的一致性。有意思的是,苏联专家同样在上海指导过相应的规划,但最终,上海并没有变成“莫斯科化”的城市。这其中原因众多。同济大学副教授杨辰曾引用过一位法国历史学家的观点,认为,「政治地位的滑落、信贷资金的不足, 都让上海不可能具备社会主义的大气派,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上海没有能力除旧布新,建造宽敞气派的大马路和冰冷 的斯大林式的建筑” 。」这一期节目,我们和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院侯丽教授一起,聊了聊「大上海都市计划」和它的主持者德国人鲍立克,一定程度上,也正是因为这份规划上海才成为当今的上海。作为20世纪初的远东第一大城市,从孙中山先生的「治国方略」到国民政府时期的「大上海计划」,甚至在日本攻占上海后,也做过《上海都市建设计划》,对于上海这座城市的重视性可见一斑。但是上海又是一个由「三界四方」拼贴而成的集合,直到二战之后才有了第一个系统规划——《大上海都市计划》,这份计划的主持者便是德国人鲍立克。虽然现在「上海中心」是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的武康大楼,但是在上海没有留下一座建筑设计的鲍立克,重要性却远远超过邬达克。上海现在的路网结构、空间组织都与鲍立克主持的那份规划息息相关,甚至50年代的一系列工人新村,也延续着邻里单位式的空间组织方式。更为重要的是,鲍立克任教的圣约翰大学建筑系后来在1952年院系改革中并入同济大学建筑系,鲍立克的诸多学生也曾为后续上海城市规划的参与者,继承与延续就这样润物无声般接续下去。我们的嘉宾侯丽在同济就读然后任教,鲍立克也一直是他们师生间口口相传式的人物。在侯丽看来,具体到颗粒度更细的历史,上海依然受到了苏联范式的影响,只是程度不深而已。政治原因当然存在,但不能忽视的是,把已经发展的上海改建成莫斯科一样的城市成本太贵了。而在更为具体、隐晦的博弈中,上海的规划师们因为此前存在的「大上海都市计划」,有了更为扎实的研究基础与技术手段。上海近百年的城市规划史其实也是制度史和城市生活史的切面。正如侯丽所言,「城市的魅力就在于它不是一个人的舞台,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城市里留下绝对的、不可争议的印记,总有一天会被挑战、会被改写。」【特别提示】中间地带有了听众群,添加小助手sanshengss333,备注「FM」,小助手即可拉你入群,欢迎加入。【你会听到】03:20   城市规划作为历史的研究对象06:40   鲍立克与同济大学建筑系的渊源12:08    鲍立克在业务、政治上的「中间属性」20:45   被搁置的「大上海都市计划」如何影响上海25:58   上海租界发展繁荣期往往是中国动荡期32:09   间谍之城39:33   边学边教的圣约翰教学经历52:00   上海租界无规划59:45   大伦敦都市计划对上海的影响61:33   50年代,苏联范式对于上海城市的影响77:55   改革开放后,浦东开发重回古典主义轴线81:11   苏联规划师的诘问:一个城市的思想性如何表现【提及人物与书目】《一个城市的诞生》    侯丽一席演讲《鲍立克在上海——近代中国大都市的战后规划与重建》 侯丽、王宜兵 著《城记》 王军陈占祥,留英规划师,北京「梁陈方案」中的「陈」格罗皮乌斯,包豪斯学校创办人,后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音乐】片头:Take Me to Shanghaiby 梅林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