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八章

《道德经》第十八章

2022-09-03    06'15''

主播: 🐇崇全🥕

226 2

介绍:
第十八章  [原文] 大道废①,有仁义;智慧出②,有大伪;六亲不和③,有孝慈④;国家昏乱,有忠臣。 [译文] 大道被废弃了,才有提倡仁义的需要;聪明智巧的现象出现了,伪诈才盛行一时;家庭出现了纠纷,才能显示出孝与慈;国家陷于混乱,才能见出忠臣。   [注释] 1、大道:指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聪明、智巧。 3、六亲:父子、兄弟、夫妇。 4、孝慈:一本作孝子。   王弼《道德经注》 大道废,有仁义;  失无为之事,更以施慧#8,立善道进物也。  智慧出,有大伪;  行术用明,以察奸伪。趣睹形见,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则大伪生也。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恶,所谓美恶同门。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鱼相忘於江湖之道,则相濡之德生也。   苏辙《老子解》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之隆也,仁義行於其中,而民不知。道既廢,而後仁義見矣。 智慧出,有大偽; 世不知道之足以澹足萬物也,而以智慧加之,於是民始以偽報之矣。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六親方和,孰非孝慈?國家方治,孰非忠臣?堯非不孝也,而獨稱舜,無瞽支也。伊尹、周公非不忠也,而獨稱龍逢、比干,無桀紂也。涸澤之魚,相吻以沬,相濡以溼,不如相忘於江湖。 河上公《道德经注》 大道之时,家有孝子,户有忠信,仁义不见也。大废不用,恶逆生,乃有仁义可传道。智慧之君贱德而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伪奸诈。六纪绝,戚不合,乃有孝慈相牧养也。政令不行,上下相怨,争权,乃有忠臣匡正其君也。此言天下太平不知人尽无欲不知廉,各自洁己不知贞。大道之世,仁,孝慈灭,犹日中盛明,众星失光。 [引语] 本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的直接内容,即指出由于君上失德,大道废弃,需要提倡仁义以挽颓风。老子对当时病态社会的种种现象加以描述。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这是说,社会对某种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于社会特别欠缺这种德行的缘故。   [评析] 本章接着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认为社会上出现的仁义、大伪、孝慈、忠臣等,都是由于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看不出来;也就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颓风,此时,社会已经是不纯厚了。在这里,老子把辩证法运用于社会治理,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臣与国家昏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了相当丰富的辩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