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青年」大致经历了一个由褒到贬的过程,折射出90年代至今,三十多年来社会观念的变迁。而当我们把时间轴再往前拉,回看20世纪20年代,可以看到,早在“五四”运动时期,这个词就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那么,当年的「文艺青年」与如今有何异同?它曾经承载了哪些时代的期许?本期便是一次语词的回眸。当然,在今天,宽容与信任的社会氛围正逐步萎缩,而「文艺青年」赖以兴盛的土壤也随之消失,消费文化、互联网平民化、快节奏的信息生活,让文青的内核从作品转向了商品,也让文青从“谈内容”沦为了“摆姿态”。语词被掏空了,但那些具有文青特质的人们并未因此消失,他们或许因此沉默,或许转变为“播客人”,用声音记录和分享着他们的思绪。从他们身上,可以重新发现那些失去的温和与美好。| 说话的人:蛋妞、小盒子| 参考链接在朋友圈分享播客的人,啧!张立宪:重拾“文艺青年”这个字眼翻转问答58:“文艺青年”概念回眸姜涛:《公寓里的塔——1920年代中国的文学与青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