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每日學20161017

《论语》每日學20161017

2016-10-17    02'32''

主播: 一起用声音提升维度空

65 2

介绍:
2016.10.17複習內容: 3.01 孔子謂季氏 八^佾^舞於庭 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3.02 三家者以雍徹^ 子曰^ 相維辟^公 天子穆^穆^ 奚取於三家之堂 3.03 子曰^ 人而不^仁 如禮何 人而不^仁 如樂^何 3.04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 大哉問 禮 与齊奢也 宁儉 喪 与其易^也 宁戚^ 3.05 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 2016.10.17學習內容: 3.06 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對曰^ 不^能 子曰^ 嗚呼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每日晨读预习资料 【论语注疏】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馬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冉有,弟子冉求,時仕於季氏。救,猶止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問禮,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誣而祭之。」 【疏】「季氏」至「放乎」。○正義曰:此章譏季氏非禮祭泰山也。「季氏旅於泰山」者,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者,冉有,弟子冉求,時仕於季氏。救,猶止也。夫子見季氏非禮而祭泰山,故以言謂弟子冉有曰:「汝既臣於季氏,知其非禮,即合諫止。女豈不能諫止與?」與,語辭。「對曰:不能」者,言季氏僭濫,已不能諫止也。「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者,孔子嘆其失禮,故曰嗚呼。曾之言則也。夫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問禮,況泰山之神,豈反不如林放乎?而季氏欲誣罔而祭之也?言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祭。若其享之,則是不如林放也。○注「馬曰」至「止也」。○正義曰:云:「旅,祭名」者,《周禮太宗伯職》云:「國有大故,明旅上帝及四望。」鄭注云:「故,謂凶烖。旅,陳也,陳其祭事以祈焉,禮不如祀之備也。」故知「旅,祭名」也。云「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王制》云「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是也。云「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者,陪,重也。諸侯既為天子之臣,故謂諸侯之臣為陪臣。泰山在魯封內,故魯得祭之。今季氏亦祭,故云非禮。云「冉有,弟子冉求」者,《史記·弟子傳》云:「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鄭玄曰:「魯人。」 【论语集注】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女,音汝。與,平聲。旅,祭名。泰山,山名,在魯地。禮,諸侯祭封內山川,季氏祭之,僭也。冉有,孔子弟子,名求,時為季氏宰。救,謂救其陷於僭竊之罪。嗚呼,歎辭。言神不享非禮,欲季氏知其無益而自止,又進林放以厲冉有也。范氏曰:「冉有從季氏,夫子豈不知其不可告也,然而聖人不輕絕人。盡己之心,安知冉有之不能救、季氏之不可諫也。既不能正,則美林放以明泰山之不可誣,是亦教誨之道也。」 【论语正义】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 【注】馬曰:“旅,祭名也。禮,諸侯祭山川在其封內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禮也。冉有,弟子冉求,時仕於季氏。救,猶止也。”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神不享非禮。林放尚知問禮,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誣而祭之。”   ○正義曰:《玉篇示部》:“祣,力煮切。祭名。《論語》作‘旅’。”《廣韻》同。此後人所增字。《漢書班固敘傳》:“大夫臚岱,侯伯僭畤。”鄭氏曰:“臚岱,季氏旅於太山是也。”師古曰:“旅,陳也。臚亦陳也。臚旅聲相近,其義一耳。”案:“旅”作“臚”,當出《古論》。《史記 六國表》:“位在藩臣,而臚於郊祀。”亦作“臚”。《儀禮士冠禮注》:“古文旅作臚。”《周官司儀》:“旅擯。”後鄭云“旅讀爲‘鴻臚’之臚。”是臚、旅音近,得通用也。《說文》:“岱,大山也。”大山即泰山。泰者,大之極也。俗或爲“太”字。“弗”,皇本作“不”。《說文》:“弗,撟也。”撟之爲言意有所不順也。《公羊桓十年傳》何注:“弗者,不之深也。”《釋文》:“嗚呼,本或作烏乎,意同。”《說文》爲鳥部。“孔子曰:‘烏,盱呼也。’取其助氣,故以爲嗚呼。”古文作“於鳴”字,口部所無。當由俗作“■息”也。嗚呼者,歎辭。   ○注:“旅祭”至“止也”。   ○正義曰:《周官掌次》:“王大旅上帝。”《大宗伯》:“國有大故,則旅上帝及四望。”是“旅”爲祭名。鄭注《大宗伯》云:“旅,陳也。陳其祭祀以祈焉,禮不如祀之備也。”《爾雅釋天》:“祭山曰庪縣。”李巡曰:“祭山以黃玉、以璧、以庪置几上,遙遙而眂之若縣,故曰庪縣。”孫炎云:“埋於山足曰庪,埋於山上曰縣。”辭不同者,《周官大宗伯》:“以貍沈祭山林川澤。”鄭注:“祭山林曰貍。”似孫說所本。《儀禮覲禮》:“祭山川陵升。”似李說所本。故賈疏以“升”即“庪縣”也。胡氏培翬《研六室雜著答馬水部》云:“承詢謂庪縣不當訓爲埋庪,當與《禮經》‘閣庪食’義同。按:《玉篇》云:‘庋,閣也。’‘庪’同‘庋’,引‘祭山川曰庪縣’可證。但《爾雅》、《儀禮》、《周禮》三經,文各有當,而義無妨。《爾雅》云:‘祭地曰瘞埋,祭山崗曰庪縣。’瘞埋是以牲玉埋藏於地中;庪縣,則有陳列之義。李巡云:‘祭山以黃玉以璧庪置几上。’邢疏云:‘縣謂縣其牲幣於山林中。’其說良近。蓋古者祭山之法,先庪縣而後埋之,故祭山又名旅。旅,臚陳之也。《山海經》凡祠山多言‘肆瘞’,郭注云:‘肆,陳之也。陳牲玉而後埋藏之。’此先陳後埋之證。後埋故亦得名埋。”今案:胡說是也。   《大宗伯》言“旅四望”,彼謂國有大故,天子陳其祭祀而祈之,則旅爲天子祭山之名。惟旅祭是因大故,先陳後埋,其他禮則從略,故鄭君以爲不如祀之備也。季氏旅泰山,或亦值大故,而用天子禮行之,故書曰“旅”,與八佾歌雍,同是僭天子,非僭魯侯也。夫子謂冉求之言,其迫切當亦因此。《王制》云:“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注:“魯人祭泰山,晉人祭河是也。”《祭法》云:“諸侯在其地則祭之,亡其地則不祭。”《公羊傳》:“諸侯山川有不在其封內者,則不祭也。”是言諸侯之祭山川,皆在封內也。《禮器》云:“齊人將有事於泰山。”泰山在齊魯界,兩國通得祭之。《禮》言大夫祭五祀,不及山川,故祭山爲非禮。季氏稱“陪臣”者,《說文》:“陪,重土也。”引申之,凡重皆曰陪。諸侯是天子之臣,諸侯之大夫亦是天子之臣,故爲重也。《曲禮》“列國之大夫,入天子之國,自稱曰陪臣某”是也。下篇“陪臣執國命”,彼是大夫之臣對諸侯言之,與此異也。云“冉有,弟子冉求”者,《史記弟子列傳》:“央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歲。”鄭《目錄》云“魯人”。云“時任季氏”者,以夫子責之,知爲季氏家臣也。云“救猶止”者,《說文》:“救,止也。”此常訓。   ○注:“神不享非禮。”   ○正義曰:“神”者,《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爲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是也。“享”者,《說文》作“{上亠下呂}”。云:“獻也。從高省。曰象進孰物形。”凡受有之獻亦曰享。《孝經》云“祭則鬼享之”是也。《曲禮》云:“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明神不降福,知不享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