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0複習內容:
3.04 林放問禮之本 子曰^ 大哉問 禮 与齊奢也 宁儉 喪 与其易^也 宁戚^
3.05 子曰^ 夷狄之有君 不^如諸夏之亡也
3.06 季氏旅於泰山 子謂冉有曰^ 女弗^能救与 對曰^ 不^能 子曰^ 嗚呼 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3.07 子曰^ 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 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3.08 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為絢兮 何谓也 子曰^ 繪事后素 曰 禮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詩已矣
2016.10.20學習內容:
3.09 子曰^ 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 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 則^吾能征之矣
今日学习资料: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⑴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⑵不足征也。文献⑶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杨伯峻译文】孔子说:“夏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作证;殷代的礼,我能说出来,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作证。这是他们的历史文件和贤者不够的缘故。若有足够的文件和贤者,我就可以引来作证了。”
【注释】⑴杞——国名,夏禹的后代。周武王时候的故城卽今日河南的杞县。其后因为国家弱小,依赖别国的力量来延长国命,屡经迁移。⑵宋——国名,商汤的后代,故城在今日河南商邱县南。国土最大的时候,有现在河南商邱以东,江苏徐州以西之地。战国时为齐、魏、楚三国所共灭。⑵文献——《论语》的“文献”和今天所用的“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不同之处。《论语》的“文献”包括历代的历史文件和当时的贤者两项(朱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今日“文献”一词只指历史文件而言。
【论语正义】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鄭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正義曰:“文”,謂典策;獻,謂秉禮之賢士大夫。子貢所謂賢者識大,不賢者識小,皆謂獻也。《禮中庸》云:“孔子曰:‘吾學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言祇有宋存,而文獻皆不足徵也。又《禮運》云:“孔子曰:‘吾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夏時、坤乾,皆文之僅存者。夫子學二代禮樂,欲斟酌損益,以爲世制,而文獻不足,雖能言之,究無徵驗。故不得以其說箸之於篇,而祇就周禮之用於今者,爲之攷定而存之。《中庸》云:“攷諸三王而不繆。”以周監二代,周禮存,則夏殷之禮可推而知,故通言攷也。又云:“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注云:“徵或爲證,所謂徵驗也。”此鄭存異本。視徵存之義爲長。民之所微,皆在文獻,故文獻不足,則不能徵之。《漢書藝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記言,或史記事,事爲《春秋》,言爲《尚書》,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載籍天然殘缺,仲尼思存前聖之業,乃稱曰‘夏禮吾能言之’云云。以魯周公之國,禮文備物,史官有法,故與左丘明觀其史記,所行事,仍人道,因興以立功,就敗以成罰,假日月以定曆數,藉朝聘以定禮樂。”所《漢志》,是夫子此言,因修《春秋》而發,《春秋》燫本周禮也。戴氏望《論語注》云:“王者存二王之後,杞、宋於周,皆得郊天,以天子禮樂祭其始祖,受命之王,自行其正朔服色,備其典章文物。周衰,杞爲徐、莒所脅,而亦於夷。宋三世內娶,皆非其國之故。孔子傷其不用賢,以致去禮,故言全優不足徵以歎之。”
○注:“徵成”至“之後”。
○正義曰:鄭注《中庸》云:“徵,猶明也。吾能說夏禮,顧杞之君不足與明之也。”注《禮運》云:“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成、明同義。亦包此注意也。《史記 陳杞世家》:“杞東樓公者,夏後禹之苗裔也。周武五封之於杞,以奉夏後氏祀。”《宋世家》:“微子開者,殷帝乙之首子,而紂之庶兄也。代殷後,奉其先祀,國於宋。”是杞、宋爲二國名,夏殷之後也。杞初遠走高飛即今開封府杞縣,後遷東國,與齊魯地近。宋都商丘,即今歸德府治商丘縣。
○注:“獻猶”至“故也”。
○正義曰:《爾雅釋言》:“獻,聖也。”郭注:“諡法曰:‘聰明睿智曰獻。’”《書益稷》:“萬邦黎獻。”某氏傳:“獻,賢也。”此注云:“猶賢”者,據此《說文》,“獻”本“宗廟大名羹獻”,與“賢”義絕遠,注以“獻”爲“儀”之叚借,故曰“猶賢”。《爾雅釋詁》:“儀,善也。”《詩文王》“宜昭義問”,毛傳:“義,善也。”“義”、“儀”字同。《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伏生傳作“民儀”。《周官司尊彜注》“獻”讀爲“犧”,又讀爲“儀”,皆“獻”、“儀”通用之證。此段氏《玉裁》說,見《尚書撰異》。鄭以“獻”指杞宋之君。《禮運注》云:“謂無賢君也。”又《中庸注》云“君雖善,善無明徵,則其善不信也。”言君雖善無明徵,即是文獻不足,《禮注》與此注相發。
【论语注疏】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包曰:「徵,成也。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禮,吾能說之,杞、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鄭曰:「獻,猶賢也。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疏】「子曰」至「徵之矣」。○正義曰:此章言夏、商之後不能行先王之禮也。「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言之,宋不足徵也」者,徵,成也。杞、宋二國,言夏、殷之後也。孔子言,夏、殷之禮,吾能說之,但以杞、宋之君闇弱,不足以成之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者,此又言不足徵之意。獻,賢也。孔子言,我不以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注「包曰」至「成也」。○正義曰:「徵,成」,《釋詁》文。云「杞、宋二國名,夏、殷之後」者,《樂記》云:「武王克殷,下車而封夏后氏之後於杞,封殷之後於宋」是也。
【论语集注】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杞,夏之後。宋,殷之後。徵,證也。文,典籍也。獻,賢也。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君言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