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複習內容:
3.07 子曰^ 君子無所爭 必^也射^乎 揖^讓而升 下而飲 其爭也君子
3.08 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素以為絢兮 何谓也 子曰^ 繪事后素 曰 禮后乎 子曰^ 起予者商也 始可与言詩已矣
3.09 子曰^ 夏礼 吾能言之 杞不^足^征也 殷礼 吾能言之 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 則^吾能征之矣
3.10 子曰^ 禘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觀之矣
3.11或^问禘之说^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 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2016.10.25學習內容:
3.12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 如不^祭
每日晨讀內容複習資料:
論語譯註
3.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⑴。”
【译文】孔子祭祀祖先的时候,便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便好像神真在那里。孔子又说:“我若是不能亲自参加祭祀,是不请别人代理的。”
【注释】⑴吾不与祭,如不祭——这是一般的句读法。“与”读去声,音预,yù,参预的意思。“如不祭”译文是意译。另外有人主张“与”字仍读上声,赞同的意思,而且在这里一读,便是“吾不与,祭如不祭”。译文便应改为:“若是我所不同意的祭礼,祭了同没祭一般。”我不同意此义,因为孔丘素来不赞成不合所谓礼的祭祀,如“非其鬼而祭之,谄也”,(2.24)孔丘自不会参加他所不赞同的祭祀。
論語正義
312
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謂祭百神。”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
○正義曰:“祭如在”二句,朱子以爲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是也。《祭法》云:“大夫立三廟:曰攷廟,曰王攷廟,曰皇攷廟。適士二廟:曰攷廟,曰王攷廟。官師一廟:曰攷廟。庶士庶人無廟。”此周禮也。《王制》:“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大夫廟制與《祭法》異者,《鄭志》答趙商以“《王制》爲夏殷雜,不合周制”,是也。鄭注《王制》“士一廟”云:“謂諸侯之中士、下士,名曰官師者。上士二廟。”如鄭所言,上士即適士,是謂士之廟數,殷周同矣。《祭法》又云:“大夫立三祀,曰族厲,曰門,曰行。適士立二祀,曰門,曰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竈。”又《王制》:“大夫祭五祀。”鄭注:“五祀,謂司命也,中曾也,門也,行也,厲也。此祭謂大夫有地者,其無地,祭三耳。”孔疏申鄭意,以此及《祭法》俱是周禮。若《曲禮》“大夫祭五祀,歲徧。”注以爲殷制,不言有地夫地之分。又《曲禮》云:“士祭其先。”亦與周制士立二祀或立一祀異也。五祀中,司命屬天神,中曾,門,行屬地示,厲屬人鬼。此文祭神統言五祀,夫子是無地大夫,亦止有祀也。《春秋繁露 祭義篇》:“祭之爲言際察也。祭然後能見不見。見不見之見者,然後知天命鬼神;知天命鬼神,然後明祭之意;明祭之意,乃能重祭事。孔子曰:‘吾不與祭,祭神如神在。’重祭事如事生,故聖人於鬼神也,畏之而不敢欺也,信之而不獨任,事之而不專恃。恃其公,報有德也,幸其不私與人福也。”董釋祭神之義,而引文有脫誤。
○注:“言事死如事生。”
○正義曰:《中庸》云:“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祭法》云:“文王之祭也,事死者如事生,稱讀如見親,如見親之所愛。”又云:“祭之日,入室,優然必有幾乎其位。周遺出戶,肅然必有聞乎其容聲。出戶而聽,愾然必有聞乎其歎息之聲。”又云:“進退必敬,如親職命,則或使之也。”注云:“如居父母前,將受命而使之。”
○注:“孔子”至“祭同”。
○正義曰:“孔子或出”者,孔子仕時,如夾穀之會,隨君在外,是歲出也。《公羊桓八年傳》:“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何注:“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時祭者,則不敢美其衣服,蓋思念親之至也。故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案:《公羊》以士職卑,有公事,不能使人攝祭,則廢祭也。注也《論語》者,謂孔子仕爲大夫,有事,故使人攝祭。己未致其思念,如不祭然,則與士廢祭同也。《特牲饋食禮》云:“特牲饋食之禮,不諏日。”注:“士賤職褻,時至事暇可以祭,則筮其日矣。不如少牢大夫先與有司於言廣門諏丁巳之日。”賈疏:“‘時至事暇可以祭’者,若祭時至,有事不得暇,則不可以私廢公故也。若大夫巳上,時至,叭有喪,故不祭,自餘吉事,皆不廢祭。若公事及病,使人攝祭。故《論語》注云云。”又《祭統》云:“是故君子之祭也,必身親涖之,有故則使人可也。雖使人也,君不失其義者,君明其義故也。”是君大夫有病,故皆得使人攝祭。則賈以孔子爲大夫,得使人攝祭,與士異也。“不致肅敬其心”者,言已未與祭,肅敬之心,無由而致,故已有所歉也。賈引《論語注》無姓名,今鄭注輯本皆據疏列入,但與包此注文同,或賈即引包氏也。
論語註疏
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謂祭百神。」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攝者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
【疏】「祭如在」至「不祭」。○正義曰:此章言孔子重祭禮。「祭如在」者,謂祭宗廟必致其敬,如其親存。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如神在」者,謂祭百神亦如神之存在而致敬也。「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者,孔子言,我若親行祭事,則必致其恭敬。我或出或病,而不自親祭,使人攝代己為之,不致肅敬於心,與不祭同。○注「謂祭百神」。○正義曰:百神謂宗廟之外皆是。言百神,舉成數。
論語集註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程子曰:「祭,祭先祖也。祭神,祭外神也。祭先主於孝,祭神主於敬。」愚謂此門人記孔子祭祀之誠意。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與,去聲。又記孔子之言以明之。言己當祭之時,或有故不得與,而使他人攝之,則不得致其如在之誠。故雖已祭,而此心缺然,如未嘗祭也。范氏曰:「君子之祭,七日戒,三日齊,必見所祭者,誠之至也。是故郊則天神格,廟則人鬼享,皆由己以致之也。有其誠則有其神,無其誠則無其神,可不謹乎?吾不與祭如不祭,誠為實,禮為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