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8複習內容:
3.10 子曰^ 禘自既灌而往者 吾不^欲^觀之矣
3.11或^问禘之说^ 子曰^ 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 其如示诸斯乎 指其掌
3.12 祭如在 祭神如神在 子曰^ 吾不^与祭 如不^祭
3.13 王孫賈問曰^ 与其媚於奧 宁媚於灶 何謂也 子曰^ 不^然 獲^罪於天 无所禱也
3.14 子曰^ 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
2016.10.28學習內容:
3.15 子入^大廟 每事問 或^曰^ 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大廟 每事問 子聞之 曰^ 是禮也
今日学习资料:
3.15子入太庙⑴,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⑵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杨伯峻译文】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
【注释】⑴太庙——古代开国之君叫太祖,太祖之庙便叫做太庙,周公旦是鲁国最初受封之君,因之这太庙就是周公的庙。⑵鄹人之子——鄹音邹,zōu,又作郰,地名。《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生鲁昌平乡郰邑。”有人说,这地就是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南十里的西邹集。“鄹人”指孔子父亲叔梁纥。叔梁纥曾经作过鄹大夫,古代经常把某地的大夫称为某人,因之这里也把鄹大夫叔梁纥称为“鄹人”。
【论语正义】
子入太廟,包曰:“太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也。”
○正義曰:《考工記》:“左祖右社。”注:“祖,宗廟”。《小宗伯》:“掌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注云:庫門內、雉門外之左右。劉向《別錄》謂社稷宗廟在路寢西,與《周官》異。陳氏奐《毛詩疏》謂爲殷禮,是也。《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鄭注以爲周制。《漢書韋玄成傳》:“《禮》,王者始受命,諸侯始封之君皆爲太祖。以下,五廟而叠毀”周公是魯始封爲魯太祖,故廟曰太廟也。《公羊文十三年傳》:“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群公稱宮。周公何以稱太廟於魯?封魯公以爲周公也。”《穀梁傳》略同。明堂位:“太廟,天子明堂,山節藻棁,複廟重簷,刮楹達嚮,崇坫康圭,疏屏,天子之廟飾也。”阮氏元《明堂論》:“魯之太廟,猶周明堂中之清廟也。故《左氏傳》‘取郜大鼎於宋,納於太廟。’臧哀伯即‘以清廟茅屋’爲說,明堂以茅蓋屋也。魯,侯國,不得別立明堂,其一切非常曲禮,皆於太廟行之。”言“孔子仕魯”者,明孔子得入太廟也。《雜記》云:“大夫冕而祭於公,士弁而祭於公。”是大夫、士皆助君祭也。朱子《集注》以此助祭在始仕時。閻氏或璩《釋地》謂:“鄹人之子,乃孔子少賤時之稱。孔子年二十爲委吏,二十一爲乘田吏。委吏若周官委人,共祭祀之薪蒸木材。乘田更若牛人,凡祭祀共其牛牲之互,與其盆簝以待事。羊人,凡祭祀,飾羔,割羊牲,登其首。”皆有承於太廟也。
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複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孔曰:“雖知之,當複問,慎之至也。”
○正義曰:《三蒼》云:“每,非一定之辭也。事,謂犧牲服器及禮儀諸事也。”魯祭太廟,用四代禮樂,多不經見,故夫子每事問之,以示審慎。《論衡知實篇》解此文云:“不知故問,爲人法也。”是也。莊氏述祖《別記》謂“魯祭非禮,夫子此問,即簿正祭之事”,不知魯僭祀在群公廟,不在太廟,莊氏誤也。閻氏若璩《釋地》引顧瑞屏說:“每事問,當在宿齋時。若正祭,雍雍肅肅,無容得每事問也。”
○注:“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
○正義曰:《說文》云:“鄹,魯下邑,孔子鄉。”《史記史家》:“孔子生魯昌平鄉鄹邑。”“陬”與‘郰’偏旁互易,《論語》作“鄹”,當是或體。杜注《左傳》云:“郰邑在魯縣東南莝城。”莝城在今曲阜與鄒縣界。《水經泗水注》:“漷水又逕魯國鄒山而西南流,《春秋傳》所謂嶧山也。邾文公之所遷,叔梁紇之邑也,孔子生於此。”《左昭九年疏》引《論語》作鄒人,此由鄒、郰聲近,地又相接,故以鄒爲即叔梁紇邑。實則《說文》郰是孔子鄉,而鄒下但言“魯縣,古邾國”,不爲孔子鄉,則鄒郰地異,文亦異矣。《左襄十年傳》:“偪陽人啓門,諸侯之士門焉。郰人紇抉之,以出門者。”杜注:“紇,郰邑大夫,仲尼父叔梁紇也。”與孔此注同。《潛夫論志氏姓》云:“伯夏生叔梁紇,爲郰大夫,故曰鄹叔紇。”是“鄹人”爲鄹大夫,漢人相傳有此說也。《左傳》孔疏云:“古稱邑大夫,多以邑冠人。”邢疏引《左傳》“新築人仲叔於奚”證之,是也。段氏玉裁《說文》注:“謂郰人,是舉所居之地,非爲所治邑。鄹大夫之文,始見王肅私定《家語》。孔氏《論語》注,乃肅輩僞託者,似不足信。”段氏此辨甚是。然其誤自《潛夫》已然,亦非始王肅也。
○注:“雖知之,當複問,慎之至也。”
○正義曰:注以夫子不知故問,然云“每事”,容亦有所已知者,今猶複問於人,故爲慎也。《繁露郊射對》義正如此。
【论语注疏】
子入太廟,包曰:「太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孔曰:「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復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孔曰:「雖知之,當復問,慎之至也。」
【疏】「子入」至「禮也」。○正義曰:此章言夫子慎禮也。「子入太廟」者,子,謂孔子。太廟,周公廟。孔子仕魯,魯祭周公而助祭,故得入之也。「每事問」者,言太廟之中,禮器之屬,每事輒問於令長也。「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者,孰,誰也。鄹人,魯鄹邑大夫孔子父叔梁紇也。或有人曰:「誰謂鄹大夫之子知禮者也?」時人多言孔子知禮,或人以為,知禮者不當復問,何為入太廟而每事問乎?意以為孔子不知禮。「子聞之,曰:是禮也」者,孔子聞或人之譏,乃言其問之意,以宗廟之禮當須重慎,不可輕言,雖已知之,更當復問,慎之至也。○注「包曰」至「助祭也」。○正義曰:云「太廟,周公廟」者,文十三年《公羊傳》曰:「周公稱太廟,魯公稱世室,羣公稱宮。」故知「太廟,周公廟也」。云「孔子仕魯」者,《史記·孔子世家》云:「孔子貧且賤。及長,嘗為季氏吏,料量平。嘗為司職吏而畜蕃息。由是為司空。其後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攝相事。」是仕魯,由是故得與助祭也。○注「孔曰」至「復問」。○正義曰:云「鄹,孔子父叔梁紇所治邑」者,古謂大夫守邑者,以邑冠之,呼為某人。孔子父,鄹邑大夫,《左傳》稱鄹人紇,故此謂孔子為鄹人之子也。《左傳》成二年云:「新築人仲叔于奚。」杜注云:于「奚守新築大夫。」即此類也。
【论语集注】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大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大,音泰。鄹,側留反。大廟,魯周公廟。此蓋孔子始仕之時,入而助祭也。鄹,魯邑名。孔子父叔梁紇,嘗為其邑大夫。孔子自少以知禮聞,故或人因此而譏之。孔子言是禮者,敬謹之至,乃所以為禮也。尹氏曰:「禮者,敬而已矣。雖知亦問,謹之至也,其為敬莫大於此。謂之不知禮者,豈足以知孔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