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女如兰夫妇篇第一讲,周朝太姒

德女如兰夫妇篇第一讲,周朝太姒

2018-10-04    06'47''

主播: 【德女如兰】

209 2

介绍:
德女如兰母仪篇第三讲,孟轲之母 编译张雪,诵读海霞 女子之身,乃贤才诞生之所,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在星汉灿烂的华夏文明史上,每一段文明的后面,都折射出母教的春晖。母亲啊!世间所有的光荣、梦想和伟大都归于您! 孟轲之母 孟轲的母亲,被后人尊称华夏史上四大贤母之首,她养育的儿子孟 轲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席位。孟轲继孔子把儒学升华并建立了完 整的体系,使其儒学成为华夏文化的精神主流,孔子打破了统治阶级垄 断教育的局面,而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因此与孔子并称“孔 孟”。 孟子幼年丧父,全靠母亲一人日夜纺织维持生计,由于家境贫寒, 孤儿寡母只能租住在墓地边。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 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的小伙子用锄头挖墓穴,把棺 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和几个小伙伴学会了安葬 和哭嚎,孟母皱起眉头说:“这哪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呢?”于是将家 搬到集市旁。集市旁有个屠宰场,孟子和小伙伴们学屠夫宰杀猪羊,并 吆喝叫卖。孟母皱起眉头说:“这哪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呢?”于是, 又搬到了一间学堂旁边租住,孟子就跟着小伙伴们读书、习礼。孟母高 兴的说:“这才是我儿子居住的地方呀!”孟母是卓有见识的妇女,她 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示天下父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 孩子一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好种子仍需好土壤,即使孩子有善根利智, 没有后天良好人文环境教育,好比一颗优良的种子播在盐碱地或石板 上,生命怎会绽放? 也许有史料记载,最早重视环境教育的母亲非孟母莫属了。 孟母不仅明白环境对儿子品格塑造的影响,更重视自己言行对儿 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有一次,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为何杀猪?” 孟母随口应到:“为了给你吃肉!”孟母说完就知道说错了,不能失信 于儿子,今天如果不买肉给儿子吃,是在教他言而无信啊!尽管家中十 分贫寒,孟母还是借钱到邻居家买了一块猪肉,让孟子吃。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一位八岁的男孩子,非常喜欢吃糖。他的母亲带着他来见圣雄甘地。 她满脸担忧地说:“先生,我很为我的孩子担心。他太喜欢吃糖了,他 的牙齿都坏掉了。我知道吃糖对他身体成长有伤害,但不管我怎么说, 他都不听。请您帮我劝劝他,只要是您说的话,孩子都会遵从,因为您 是他最尊敬的人。” 甘地紧紧闭着嘴,过了一会儿说道:“夫人,请您三周之后带孩子 来吧。” 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回去了。 三周后,母亲带着儿子来到甘地面前。甘地看了看这对母子,然后 蹲下来抚摸着孩子的头,对孩子说:“孩子,你可以少吃糖,甚至不吃糖, 行吗?” 孩子点点头,把含在嘴里的糖吐了出来,对甘地说:“是的,先生, 我以后可以不吃糖。” 孩子的母亲不解的问甘地:“先生,这句简单的话,您为什么现在 才说?一开始对孩子说不就得了吗?” 甘地腼腆地回答道:“其实,我一辈子都喜欢吃糖,我花了三个星 期的时间戒掉了糖,才有勇气对孩子说:‘孩子,你可以少吃糖,甚至 不吃糖。’”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己才能化人啊!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做好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孟子小时候读书并不精进。有 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见儿子很早就回来了,便问道:“学得好吗?” 儿子漫不经心的说:“和昨天一样,没什么好学的。”孟母听完儿子的话, 用剪刀把织了一半的布剪断。孟子见状问母亲:“为何剪断?”孟母说:“你 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学习是为了树立品德,远离祸害。你 疏于学业,难免祸患,将来免不了做下贱的劳役,这和我织布求生存有 什么不一样呢?一个女子如中途废织,她的丈夫和儿子就没有衣服穿。 而今我母子依赖纺织的技艺生存,如中途断织,就不能活下去;一个男 子若对修养德行懈怠,就不懂得做人的道理,难道你今后愿意做一个愚 夫吗?”孟子听完母亲的训言,从此,勤学不止。 孟子成年后,从外面参学回来,推门看到妻子裸身坐在地上,孟 子摔门而走。孟子对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母亲准许我把她 休了。”孟母问:“你怎么知道她不讲礼仪?”孟子说:“我亲眼看见 她裸身坐在卧房的地上。”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礼经》上这 样说,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有谁;将要进入厅堂时,必须 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礼经》上这样讲,是为了对屋里的 人尊重,不让屋里的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 今天,你从外面回来,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敲门寻 声,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呀!”孟子听了母亲 的话后,向妻子赔礼! 这是何等智慧的母亲啊!懂得为母之道。孟母教子的故事,两千 多年来,一直是后世女子为母之道的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