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一位朋友讲起他的童年,记忆深刻满怀伤感。上世纪七十年代,他的童年是在姥姥家度过的,父母都有正式工作,上班又忙。于是头胎的孩子只能送回奶奶或者姥姥家。在一个城市还好些,可往往是相隔比较远,比如他的姥姥家是在离城五十多公里的乡下,那时交通不便,妈妈每回去一次,对他来说都好像是好久远的事情。小伙伴们都有爸妈陪伴,那是童年幸福的家,而他只有姥姥,因此他和姥姥感情特别的深。可每每说起,似乎都是心酸的感觉,有一次他正和小伙伴在村头玩耍,突然看到了妈妈,立刻就掉头往姥姥家跑,妈妈看到了,在后面追都追不到,急得很。他上气不接下气得跑进姥姥家的院子,进门就喊:姥姥,姥姥,她回来了!妈妈在他的心中就是那个遥远的“她”。幼小的心灵里妈妈这个最神圣的称呼被“她”所代替,是何等的痛苦回忆!上学后他被父母接回城市,可最美好的童年父母却缺席了,给他的人生经历划了一道深深的伤痕。
如今生活好了,条件改善很多,城市人不再往乡下送孩子了,可乡下孩子的父母却为了生计抛下幼小离开老人,老小相伴的情形在农村彼彼皆是,大小网络一输入“留守”二字,一张张孩子充满着稚气小脸上带着期盼眼神,老人皱纹沧桑佝偻着身躯的照片,看着让人伤感难受。春节过了,父母又要离开,当父母做好最后一顿早餐,收拾行囊的时候,孩子和老人的心是紧的,是痛的,是不舍,是无奈!什么时候开始守着土地的农民非得抛幼舍老出去打工?您挣下得那份钱,比得上亲情和陪伴更重要吗?也许有人会说,小资的你不知道脱贫的苦,打工挣钱生活好,给孩子买得新衣,娶得媳妇,盖得房子是最重要的。陪伴孩子守着二亩地能办了这些事吗?哲学辩证我不是行家,可从那个朋友和我个人的经历来看,陪伴比什么都重要。
我的工作性质使我在孩子六个月时就离开了他,说起来都心酸的不能,对孩子的思念是最折磨我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最信任最亲赖的妈妈的离开,他是那么的不舍,可他又能决定什么呢?我记得最深的那次:儿子刚学会说话走路不久,我回到妈妈家见到儿子,儿子喊着阿姨抱抱,躲在妹妹怀里,不理我,当时我就哭了。妈妈着急过来叫走妹妹,儿子怯怯得看着这个陌生的妈妈,母子就这么生生相对着,我不敢动,不敢靠近,怕他哭。他看着我好久好久,终是母子连心,儿子从最初的怯到一个人玩儿到后来我慢慢靠近参与着一起互动,不多会儿,就热扑扑的叫着妈妈,妈妈,眼泪再次流下。相处仅仅一周,我又得出发,我在等车间隙,带儿子在小公园玩,他玩得好开心啊!不时不时得喊妈妈,可爱活泼中带着调皮,跑上跳下,爬高走低,我生怕他摔倒,紧紧跟着,这就是陪伴,这就是快乐。幸福的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电话铃声打断了这和谐美好的时光,接我的车到了。我把儿子交给妈妈,妈妈抱也抱不住,儿子挣脱下来,小小的身子紧紧抱住我的腿,那个哭啊!我还是走了,一路得哭,想必儿子也是哭着哭着……为什么要离开孩子呢?工作挣钱,挣钱工作,舍弃了亲情舍弃了陪伴,换来的是给儿子多了几件像样的衣服,比别人多了几套房子,有些零花钱,可时间验证,这一切和对孩子童年的陪伴比起来真得好廉价啊!在他最需要你的时候缺席他的成长,再多的金钱也无法弥补!
讲完孩子的留守,最近看了条新闻,题目是《留守的心》,讲打工在外的年轻父母,连春节都没有回家,说是回家路费就得2000多,不仅费钱还耽误春节挣钱。看着那好几张背景为大城市春节空旷的街道他们孤零零身影的照片,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这些“留守”父母,你们会给你们留守的孩子和老人挣下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