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和事上的迷惑,通过学习和修证同时矫正,两方面同时进行,而且以修证方法为主、为准。
五位百法,百法就是一百个佛学的名词概念,这是在整个佛教历史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特别是从小乘的一些“论”里面,一开始总结了一百五六十个基本概念,然后又在各个部派的传承中不断地精炼、总结、归纳,最后到大乘的唯识论,形成了一百个基本的概念,构成佛法对整个客观世界、主观世界所有的一个归纳和总结,以及内在运行规律的一个描述。一共分一百个概念,一百个范畴。
这一百个概念分为五大部分。
首先从有为法跟无为法来分,无为法一共有六个概念,然后剩下是有为法。有为法一共四部分,四部分里面从相应与不相应法,又分成不相应法有二十四个,相应法有三大部分:色法、心王法、心所法。色法一共有十一个,心王法有八个,心所法有五十一个。所以层层地往下分成五位百法,五个层次、五个部分,一百个概念。
其中,心王法就是我们心的主体,心所法就是我们心的主体它的运作、感受、运行的一些对象和空间,是客体,是我们心法的附属品,所以称为心所有法。心王法跟心所有法统称为心法,构成我们的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在这个基础上,其他就是物质世界,称为色法。色法跟心法两部分组成我们所谓的相应法。我们自己管控的,能够进行直接影响的,称为相应法。其他的我们不能影响的、不能进行控制的称为不相应法,一共有二十四个。这个里面有各个的名词差别,就构成了我们所谓的有为法,所谓我们这个生、住、异、灭的世界,有为现象的所有心法、色法跟不相应法构成了我们所有“有为法”的范畴,有为法里面存在着生、住、异、灭的变化,所以称为有为法。
这种生、住、异、灭,包括了我们的心识,包括我们的物质世界、心理世界,都不断地在变化,以及推动生灭变化一些外在的规律,和不相应法,两方面组成有为法。无为法还有六个。
前边大概讲了,我们的心法,心王一共有八个,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八大部分。这八大部分已经讲了一部分,这八部分从表面到深远,从表到里、从显到微一共分为八个层次。外在的如眼睛所看到的,产生这个眼识;耳朵听到声音,产生耳识;鼻识就是鼻闻到东西时候产生嗅觉;舌识,尝到味道是舌识;身识就是外在的接触,内在打坐的时候那种热、冷、内触的一些轻安,都是身识,这个是我们的感官世界最直接的前五识。
第六识是对前五识的鉴别,在鉴别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攀缘和取舍,我们眼睛看到有个东西,看到红的时候,直接看到“红的”那还是眼识;看到红的,哦!一下子认识,刹那之间一点点分别起来,意识参与进来了,意识没参与的时候,就直接看到这个红的,并不是说没有看到,看到红的但没有意识到是红的。我们意识到这是红的,这意识就加进去了,所以我们经常看作是一个动作,实际上里面是两个动作,一个是直接看到红的,然后一个是鉴别,一旦鉴别红的概念,这个时候就判断,意识加进去了。这个意识,就是判断红的之前,眼睛直接照在这个红的上面这叫眼识,但红的,意识到这是红的,辨别这种红彤彤的感受,意识已经在参与了,然后一下子说:“哦!这是红的。”那就是第二层意识又进去了,前面一个意识就是直接现量的意识,后面“这是红的”,判断已经加进去了分别意识。
意识,一个现量作用,一个比量的作用。我们看到红的,第一念:直接看到的就是眼识直接照了;第二念:意识加上跟它一起作用,这个现量的意思,然后概念再进行判断,就是比量的意思。所以,听到声音、看到东西,种种的感受,在我们凡夫的境界里,不断地认为这是我们主观的个人的感受。不断地,一边听声音、看东西、吃好的,一边不断强化我们对主观感受的一种肯定,这个时候无形中强化了意识背后的这个意根,也就是我执。
我们任何的起心动念,好的、差的、坏的、顺的、逆的、开心的、不开心的,开心也会强化我执,不开心更会强化我执,因为不断地用意识在分别、感受。然后用谁来体验呢?用意根在体验。意识背后宛转有一个“意根”在推动着它,然后不断熏染我执这个意识的根子。所以我们学佛之前,不明道理之前,所有的人从出生一直到老,不断地从开始个人意识比较浅、分别意识比较浅,慢慢地通过后天五识的作用、六识的作用不断强化自我的意识,被自我的意识捆得越牢,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造业。五识后面的意识,意识背后的根子,本来正常的话,前五识它只是个感官世界,意识只是个分别的世界,但因为我们不断感官的时候,我们在认为感官的时候,我们在感官分别的时候,认为我分别得很不错、很对的,所以在前五识作用的时候、在第六识作用的时候都被意根第七识染污了,都强化了这个意根。
什么叫意根?我们意识在分别在感受的时候,我们认为背后有个根子“谁”在感受,也就是这个意识的根子,我们认为这是“我”,谁在感受?“我”在感受,谁在意识?“我”在意识。所以把这个意识的根子就认为是“我”而形成我执,我们知道,认为我就是执为我。像意识,它只是个分别的作用,而“我执”意根在我们在意识的时候偏执地认为“我”在分别、“我”在感受、“我”。“我”在判断,而且是在正确地判断、全面地观察,非常有智慧地做事情。其实这样做是很颠倒的,因为在所有起心动念的时候,不断地在认为是这个捏造的“我”在认识、“我”在观察、“我”在判断,所有的前五识跟第六识,都是在不断强化执“我”的习气,都被第七识染污。染污之后的这种习气,这种执着力,不是说一边染污、一边还原清净,因为有这个阿赖耶识的作用,一边染污的时候,染污的种子就不断地记录下来,记录在那里呢?就记录在第八识里。所以染污的时候,我们众生没有同时在清净,这个习气越来越大,大在哪里呢?就是埋藏在阿赖耶识的习气种子里。我们因为染污造的业,还有业种子,使我们第七识越来越强大,推动着我们前五识、六识的分别越来越低劣、越来越颠倒,为什么呢?因为第七识这种颠倒的作用,它不光是现实的作用,作用的同时,它还会形成相应的痕迹,埋藏在第八识里面,等下一轮再起分别。在五识、六识作用的时候,第八识里面我执的习气种子再推动自己,强化意识是我、感受是我,而且比原来更加强大、更加顽固、更加刚强,这就形成我们八个识的交互作用。
整个八识就是这样,不断地感受,感受的时候分别,在这两个时候同时认为为“我”,为我的时候强化为我,然后形成习气,形成业力,埋藏在八识里面;在下一轮事境中,种子又起现,起现又影响了我们的心理和智慧,又进行错误的判断,又认为前面的感官是我,意识是自己的智慧,意根是自己,然后再进行执着,在执着的时候再进行造业,造业的时候再埋藏在八识田里面。所以生命这个迷惑的心理,不断在整个过程由外边起惑造业,形成因果和习气种子埋藏在八识里面,再影响下一轮我们种种的行为。这就是我们说的八个心王,它们所扮演的角色、各自的作用和范围,以及在作用的过程中如何被误导,来形成我们种种的烦恼和愚痴。
刚才讲了关键的地方就是末那识,这个第七识一定要注意,第七识并不是说一种实存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教理里面讲的,它是以八识的见分为我,也就是说本来八识有“照了”的作用,它自心照了,我们在照了的时候,比如说前面的六识五识在感受的时候,无缘无故认为这是我,无缘无故认为就是我,忽然起的这种无明。所以第七识究竟来讲,它是没有可观察的一个对象,它是个不成立的东西,但是恰恰不成立的东西,我们忽然一念妄动忽然成立,这是无明形成的第一推动力,错就开始错在这上面。所以我们要知道并没有真正的我执要断,只要在我执这个错误的妄想、错误的认识这个境界的时候,认识到错误是不成立的,我执是执不了的,没有我可执,这个我执只是一念妄动。无我认为我,这就是第七识。
第七识是无我认有我,这个见分就是我们的感受认识,感受认识它只是个功能,但我们刹那之间,把我们这个感受认识就认为“我在感受、我在认识”,把这个见分判断为我。本来它是八识这种寂照的功能,本来就是明觉的功能,但一下子把明觉的这个明、这个见分就认为是我,就忽然起了无明执着,“我执”就产生了。一切的感受本来无我,但刹那之间又认为有我,这种错误本身就是第七识,所以我们称为无明,根本无明,我执所在。